領導者的智慧和能力總是有限的,惟有從諫如流,才可讓自己少犯錯誤,即使犯了錯誤也能及時糾正,不至於錯得一塌糊塗。
鄭國是春秋時的小國,為了防禦楚國,鄭國和晉國簽訂了盟約。
結盟的第二年,楚國即發兵進犯鄭國。晉軍有約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與楚軍相遇,楚軍不戰而退。晉將趙同等人主張乘機攻占楚國的蔡地。他們催請欒書元帥下令行動,但謀士知莊子不讓欒書元帥發兵,說:"楚軍已撤,鄭國轉危為安,我們就不該進攻楚國。"欒書元帥覺得有理,毅然命令大軍撤回晉國。對此,《左傳》稱讚欒書的舉動是"從善如流宜哉!"這就是從善如流典故的由來,其意思是,形容能迅速而順暢地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人人都會犯錯,領導也一樣。既然當領導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那麼衡量領導水平的高低,就不是有沒有犯錯誤,而是在於犯錯誤的多少與錯誤程度的輕重。‘而能不能少犯錯誤,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者有沒有做到從諫如流、從善如流。
唐太宗的直言忠臣魏征曾經說過:"納諫則世治,杜諫則政亂。"這句話道出了善納諫言對於領導者的重要性。領導者無論如何聰明能幹,其智慧和能力總是有限的,惟有做到虛心傾聽別人意見,才可以集思廣益,得到很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好主意,讓自己少犯錯誤,即使犯了錯誤也能馬上糾正,不至於錯得一塌糊塗、不可救藥。因此,能做到從善如流的領導才有希望成為一個牛勢領導。
宋太宗登上皇帝寶座時,北宋建國僅僅17年,五代時形成的割據局麵還沒有完全結束。北宋的東南有錢椒於吳越稱王,陳洪進占據漳泉;西北有北漢偏霸於太原。北宋很有可能繼五代後周之後成為第六個短命朝代。因此,求治心切的宋太宗即位不久,特降一詔書命令群臣議論政事,凡要求當麵論奏者,及時召見。此後,又屢次降詔以求群臣直言,要求文武官不論名位高卑,"或聞民間利病及時政得失,並得上書直言,無有所隱"。對於群臣所上奏章,他都親自一一閱覽,"如所言有可采,必行旌賞,如無所取,亦不加罪"。
宋太宗如此聞過則喜、從諫如流,終於使宋朝避免了再度成為短命朝代的厄運,奠定了兩宋三百餘年的基業,證明了"納諫則世治"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真理。
領導者能聽取下屬的意見不僅僅可以廣納雅言,使自己思想暢通,少犯錯誤,更主要的是這種虛心聽取下屬意見的態度會使下屬覺得你平易近人、開明納諫,很容易使他們甘心情願地為你出謀劃策,盡心盡力地幫助你走向成功。如果我行我素,獨斷專行,隻會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唐玄宗早先是個有為的明君,資質優異且勤於政事,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他那時所任用的宰相姚崇、宋景、韓休、張九齡等人,都是忠諫之臣,都是敢於提出自己意見的人。雖然唐玄宗對一些尖銳的批評有時也難以容忍,但他畢竟明白這是為他好,還是能夠從諫如流。所以在這一時期,大唐王朝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史稱"開元之治"。
但是,隨著他事業有成,唐玄宗漸漸就不重視傾聽別人的意見了。開始是可有可無,逐漸變得不耐煩,最後幹脆把納諫之門關死,啟用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諂媚諛臣。從此,他聽到的隻是順著他的那些順耳之言,成了目不明、耳不聰的昏君。上梁不正下梁歪,既然唐玄宗"從此君王不早朝"。下麵的大臣自然也萎靡不振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過上了內憂外患、朝不保夕的日子。
天使與魔鬼隻是一牆之隔,地獄與天堂不過半步之遙,而牛勢領導與平庸領導的差距也僅僅在一念之差,就是能不能虛心接受方方麵麵的意見、建議與批評。唐玄宗由明君墮落成昏君,就是源於他將納諫變成了拒諫。因此,對領導人來說,從善如流、知錯就改絕對是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