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順境,看襟度;可快可慢,看點悟;是成是敗,看堅持;得否失否,看氣宇;做大做小,看格局。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第一次見到毛澤東的時候,幾乎完全被毛澤東的威嚴所震懾。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他身上發出一種幾乎可以感覺得到的壓倒一切的魅力。"毛澤東能夠從容不迫、隨意自如地領導上百萬共產黨,指揮上百萬解放軍,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正是因為他具有睿智、堅毅、儒雅的東方王者的風采和氣度,這種無與倫比、足以震懾群雄的大氣是值得每一個領導者去追求、去修煉的。
什麼是大氣?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簡單點說,就是海納百川的大量、開闊博大的胸懷、高瞻遠矚的視野、舉重若輕的氣度。
曆史上那些很牛勢的帝王將相,他們的能力並非天下第一,無論是機智謀略、文才武功,還是經營之道,在同一時期總有比他們還能幹的人,而這些最能幹的人就是他們的手下。為什麼他們能聚集優秀的人才為自己效力並且本人也幹出了名垂青史的業績呢?正是因為他們具有那種被稱為"王者之氣"的大氣。不正是毛澤東"籠四海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的大氣,讓蔣介石幾百萬軍隊在彈指間灰飛煙滅的嗎大氣的領導必然能寬厚待人、從諫如流,能得到同僚的支持與下屬的親近,能聚集起幹大事所必需的人才,最終必成大器。反之,患得患失、鼠目寸光、妒賢嫉能、唯唯諾諾的小氣領導,不僅成不了大器,還會招來一連串的失敗,蔣介石就是這樣敗退台灣的。
淮海戰役勝利後,粟裕在全委擴大會議上總結了這樣一段話:
"敵人的失敗,證明蔣介石很小氣。黃伯韜被圍,他舍不得丟下黃伯韜,不但派邱清泉、李彌,還派黃維來救,結果黃伯韜未獲救,反而黃維又被包圍了;後來他又救黃維,結果黃維被救了,又丟了杜聿明的三個兵團……"這番話一出,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與會心的笑聲。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曾國藩共有13套學問,留傳下來的隻有兩套,一套是家書,另一套是《冰鑒》,就是鑒別人才的學問,它囊括了中國道家、陰陽家及醫家的思想精華,雖然直接承自中國古代的骨相術、麵相術、身相術等,但曾國藩摒棄了相術中唯心主義的糟粕,而從精氣神方麵來看,從靜態中把握人的本質,從動態中觀察人的歸宿。
曾國藩在《冰鑒》中說過"功名看氣宇"這句話。所謂功名,就是一個人能當多大官、能幹多大事。功名怎麼樣看呢?就是看一個人的氣宇。這"氣宇"不是說這個人長得很英俊,而是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和內心的素質結合起來的整體感覺,也即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