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既要把握權力,有效地駕馭下屬,也要合理調配權力,抓大權、放小權、願分權,善授權,不能被權力所累。
領導能否駕馭下屬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有沒有權力。大權在手,就能統率整個團隊;沒有權力,一個人也使喚不了。領導者為了達到上令下達的目的,通常都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如此方能上令下達、令行禁止,保證命令和措施得以堅決快速地貫徹執行。
對於權力的分配,牛勢領導基本上都采取"大權獨攬,小權分散"的做法。將一切事務的決策權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副職及下屬的一切行為措施必須按照自己的指令去辦。這樣的好處在於政令統一、標準一致、力量集中,有利於統籌全局,有利於幹大事。還能讓下屬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種既分工又協作的工作局麵,還能讓領導者本人省心省力,騰出精力思考戰略上的大政方針。
領導者畢竟是統攬全局的帥才,不可能親自去衝鋒陷陣,而是要依靠手下人來幹具體的事情。名臣魏征將君臣之間的關係說成是頭腦和四肢之間的關係,四肢絕對要服從於頭腦,但頭腦本身不會幹事,必須依靠四肢來將頭腦的想法變成現實。這個比喻並不完全正確,但有一定的道理。魏征還說:"做一個君主,每件事情都靠親力親為去做是聞所未聞的。"
蔣介石就是個失敗的例子,他大權獨攬,小權也不放過。抗戰後期,蔣介石身兼任27個職務,令人瞠目結舌,有些職務甚至連他本人也說不清。除了比較重要的職務如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最高國防會議主席、國民參政會議長、戰地黨政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外,還兼任了航空委員會委員長、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中央大學校長、中央農民銀行理事長、新生活運動委員會董事長等職,甚至還搶著當了童子軍總司令。如此多的兼職,蔣介石縱然有三頭六臂、七十二變,也難一一顧及,工作效率與工作成績就更無從談起了。
兼任職務也就罷了,他還插手下級的具體工作。每逢重大戰役,他都要越級指揮,直接以電話指揮前方師長、團長作戰,以至於部隊被他突然調離了防地,前線最高指揮官還不知其事。長沙三次會戰時,薛嶽本打得很好,但作戰正緊張時,蔣的一個電話就把軍隊調亂了,薛嶽一時無法補救,被打得踉踉大敗,失了長沙。薛嶽一氣之下不聽統帥部撤往湘西的命令,競把部隊撤到江西去了。後來有人問薛嶽,為何要到江西去。薛說:"跑遠一點兒。委員長電話便打不通了!"這樣的笑話說明了蔣介石作為領導者是不合格的。
領導者的職責是思考全局性的、綜合性的問題,做出正確決策,協調內部關係,激發下屬的戰鬥力,最終完成團隊的奮鬥目標。領導者應該是帥才,做好"麵"上的工作;中層幹部是將才,做好"線"上的工作;職員則是士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就是每一個"點"上的工作。想要點、線、麵的工作都卓有成效,領導者必須要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