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29件事不可盲從於民意(1 / 1)

社會是複雜的、人性是自私的、人心是善變的,這些因素決定了民意不一定是正義與公平的。領導者不可盲目地服從於民意。

齊威王當政時,朝廷裏經常有人講即墨大夫如何如何腐敗。齊威王便派人到即墨去調查情況,發現那裏人民安居樂業,官府沒有積壓的公事,邊境也安寧無事。再有人參奏即墨大夫,齊威王都立即將他罵回去。

齊威王聽到最多的好話都是頌揚阿城大夫的,說阿城大夫治理阿城如何井井有條,說得他都打算把阿城大夫立為楷模,作為群臣學習的榜樣了,於是就派人去搜集他的優秀事跡。可是那人回來向他報告說:"阿城田野荒蕪,官府腐敗,民不聊生。"齊威王當即下令將阿城大夫斬首示眾。

為什麼"民意"與事實截然相反呢?事後他才知道,原來那些為阿城大夫求情,說好話的人,都是因為接受了阿城大夫的重金賄賂。

而那些說即墨大夫壞話的人則是因為即墨大夫不向他們送禮送錢。

每個團隊中都不乏這樣的人,他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造謠生事、指鹿為馬,並糾集一群烏合之眾來隨聲附和,以壯大聲勢,不明真相的人就會人雲亦雲、以訛傳訛,這樣的"民意"不是常常出現在你我身邊嗎?領導者對待民意一定先要看清本來麵目再做出相應對策。即或民意是民眾心聲的真實表達,領導者也要從長遠考慮,從大局考慮。

子產當上鄭國宰相後,政治上製定法令,要求全國人民遵紀守法;經濟上鼓勵墾荒,並製定新的稅收製度。措施剛一公布,全國怨聲載道,老百姓甚至在大街上唱:"可惡的子產呀,你什麼時候才死去!"但幾年之後,鄭國在子產的治理下,國泰民安,風化肅然,出不閉戶,道不拾遺。老百姓們不再責罵,反倒稱讚起子產來。子產死後,鄭國的農民不再耕作,婦女不戴玉佩,青年們捶胸頓足,男女老少一起號啕大哭:"子產離開了我們,叫我們去靠誰呢?"

曆史是不允許被假設的,但不妨想象一下,鄭王要是在百姓責罵子產時,順應民意,將子產撤職查辦,那結局會怎麼樣呢?這個故事給領導者的提示是,一般民眾看問題的眼光是有局限性的,看問題的角度往往是"於私"多於"於公"。而領導者就不同,肯定要比民眾看得寬看得遠,所以做事萬不可盲目地服從於民意。

韓非子就曾經不客氣地指責那些認為順應民意才可治好國家的人,他大概是這樣說的:"民意就像嬰兒的心理一樣,嬰兒不剃頭發就會肚子痛,生了癤子,不挑破擠出膿水,就會逐漸加重,剃頭發或擠癤子膿水時,嬰兒會啼哭,呼喊不停,因為嬰兒不懂得遭受一點小痛苦會解除大痛苦的道理。治國也是這個道理,君主急切地督促開荒種田,用來增加民眾的財產,而民眾卻認為君主太嚴酷了;修訂刑法、加重處罰,本是為了禁止邪惡的活動,而民眾卻認為君主太嚴厲了;征收錢糧,用來充實國家食庫,以備救濟災荒、準備軍隊給養,而民眾卻認為君主太貪婪;要全國的人都必須懂得軍事,不許私自逃脫兵役,同心協力積極作戰,虜獲敵人,而民眾卻認為君主暴虐。以上四種措施都是為了使民眾生活安定,而民眾卻不為此而高興。因此君主一定要明白,有的時候民意是不值得采用的。"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聽取、順從大眾的意見的領導者肯定是一個好領導者。其實不然,社會是複雜的、人性是自私的、人心是善變的,這些因素決定了大眾的意見不一定都是正義與公平的。所以,要成為一個牛勢的領導者,應該理智地傾聽民眾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