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33件事事必躬親不可取(1 / 2)

英國證券交易所前主管古狄遜一針見血指出:"管理是讓別人幹活的藝術,一個累壞了的領導者是一個最差勁的領導者。"

春秋時代,孔子的弟子宓子賤出任單父縣令。在他之前的縣令是孔子的另一弟子巫馬期。宓子賤見了巫馬期之後,吃驚地問他:"先生怎麼現在瘦成了這個樣子?""治理幾萬人的縣,我嘔心瀝血,身體力行,不敢一日懈怠,怎能不消瘦呢?"宓子賤笑了:"何苦如此啊?昔日堯、舜治理天下,鼓著琴,唱著歌,便把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國庶民富。如今你隻是治理一個小小的邑縣,便操勞得瘦成這個樣子,如讓你治理國家,會怎麼樣?"不幾天,宓子賤在城南築了一座簡易的琴台,經常在那裏彈琴唱歌。琴聲曲調悠揚,歌聲委婉動聽,單父的鄉親父老們都樂於來到台下,聽那悅耳的音樂。不多久,宓子賤將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民興業旺。

後來巫馬期跑去向宓子賤討教治理之道,宓子賤說:"我著眼於選賢任能,讓人才來幫我做事,而你則強調自己要帶頭勞作。因此你披星戴月、辛辛苦苦;而我鳴琴而治,安逸逍遙。"巫馬期聽後,自歎不如。而孔子聽後則稱讚說:"真是難得啊,這種鳴琴而治的辦法,不僅可以治理單父這個縣,就是用來治理國家也差不多啊!"

在現實社會中,總有那麼一些領導者,喜歡把一切事攬在身上,事必躬親,管這管那,從來不放心把一件事交給手下的人去做,即使讓手下人去做,也是千叮嚀萬囑咐,並要求手下早請示晚彙報。這種領導者整天忙忙碌碌不說,還會被單位的大小事務搞得焦頭爛額。

"采得百花釀成蜜,為誰辛苦為誰忙",他們費力不討好的原因是沒弄明白這個道理:舉重若輕才是領導者正確的工作方式,舉輕若重隻會讓領導者俗務纏身,甚至還有礙於事業的發展。

諸葛亮的一生勤勉謹慎,輔佐劉備成就了蜀漢帝業,深得劉氏信任。劉備去世前,遺詔諸葛亮輔政,劉禪"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更是政事巨細,鹹決於亮"。可惜的是,諸葛亮雖為治世之良相,但他不注重培養調動他人的積極性、創造性,隻知靠自己能力苦苦支撐局麵。為抱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夙夜憂歎","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政事上"自校簿書",行旅中軍士"罰二十以上親覽"……最終耗盡了一生心血,在54歲正值人生盛年的時候,就溘然長逝。他畢生為之奮鬥的北定中原、興複漢室的政治理想也付之東流,令後人發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的不盡感歎。

諸葛亮悲劇的根源在於,他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作為軍中主帥,一國之相,有必要什麼事都親力親為麼?縣吏的任免都要親批,要吏部官員何用?士兵20板子也要過問,軍中基層又管什麼?如此的事必躬親,如此的不願放權,即使晝夜不休不眠,又如何能忙得過來?諸葛亮的事必躬親,勢必打亂朝中大小官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格局,最終造成大家都無所事事,隻看諸葛亮一個人表演的荒唐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