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32件事舍小事,幹大事(1 / 1)

領導是一個團隊的首領,是一個組織的靈魂,他們不應該幹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要幹關乎團隊生存與發展的大事。

戰國時期,梁國有一個君王每日勤於政事,他製定了嚴格的法律,規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如果人們違反了,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他製定的法律可謂多如牛毛,連人們在大路上走路的姿勢都做了嚴格規定,鐫刻法律的竹簡堆滿宮中,人們幾乎連走路的地方都沒有了。他又精心選派了一大批官吏,嚴格規定了相關工作製度。即使如此,他還是不能夠滿意,自己每天都要到各處巡查,監督各級官吏履行職責的情況。官吏稍有違背之處,他就大發雷霆,動輒撤職。

梁王這樣認真負責地管理國家,然而效果卻並不如人意,貪官汙吏層出不窮,老百姓生活極其艱苦,盜匪迭起,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梁王非常苦惱,卻又無計可施。他聽說當時的思想家楊朱滿腹經綸,就向楊朱請教。

楊朱麵對梁王的苦悶,就給他講起如何治理國家,他說:"能吞下大船的魚不在支流中浮遊,鴻鵠隻在高天上飛,不會落在低矮的屋簷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它們誌向高遠。黃鍾大呂這樣的樂器不和繁雜的樂音合奏,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是高亢的樂律。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今天君王你身居高位,想成就大業,可是事無巨細,什麼小事都管,做出越俎代庖的事來,你說這樣怎麼能把國家治理好呢?"一番話說得梁王口服心服。

領導是一個團隊的首領,是一個組織的靈魂,他所應該幹的不應該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關乎團隊生存與發展的大事。在這一點上,領導決不能混同於做具體事務的一般職員。

在管理學上,有"細節決定成敗"的說法,但這隻說明一種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而非叫大家都去做小事。

西漢有一個丞相叫丙吉。有一天,他到長安城外視察,路邊有人打架鬥毆,把人打死了。看到丞相出巡,有人便攔轎喊冤。丙吉吩咐繞道而行,不要管他。走了不遠,丙吉看到一頭牛在路邊直喘氣,於是下轎,圍著這頭牛轉了好幾圈,左看右看。對於人們所說"丞相關心牛遠遠勝過關心人"的質疑,丙吉解釋說,我是丞相,打架鬥毆,自有地方官按律處理,我不能越權去過問。現在天氣還不夠熱,這頭牛就在喘氣,我懷疑今年會有大瘟疫流行,預防瘟疫流行是天下大事,丞相應該管。

丙吉幹自己該幹的大事,將小事讓下屬去各司其職,使各級官員職責分明,上下有序,朝廷大政井井有條。據《漢書》記載:丙吉當政時,國家一天比一天繁榮富庶,廣大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風氣良好,連刑獄案件都很少發生,史稱"昭宣中興"。

領導者最大的浪費,就是把寶貴的精力無謂地分散在許多事情上。畢竟領導精力也是十分有限的,想要麵麵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領導者不要僅拘泥於瑣碎的日常事務,而要放眼未來、總攬全局,幹好自己該幹的大事,讓事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