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散人聚財更聚,對待人才一定要舍得花錢,要花錢不眨眼。這會激勵人才努力工作,為領導者創造出更大的財富與事業。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總結出了一個曆代王朝覆滅的共同原因,那就是驕奢淫逸。為了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告誡下麵的人要勤儉節約,並且以自身的行動給下麵的人做出榜樣。他用的車輿器具服用等物,按慣例該用金飾的,但他下令以銅代替。他的禦床與中產人家的睡床沒有多大區別。他的早膳也隻有蔬菜就餐。
作為一個帝王,自身節儉沒有錯。但對下屬過於苛刻,像個鐵公雞一毛不拔,則不是一個領導人明智的選擇。明朝為什麼會有那樣觸目驚心的貪贓枉法現象?為什麼官員前赴後繼地冒著生命危險去貪汙?因為當時官吏的薪俸都很低,養活自己都很困難,要養活全家隻有靠貪汙索賄。
不知道是不是遺傳,朱元璋的後世子孫崇禎皇帝生活也十分樸素。比如練習書法,他會將紙張的兩麵都寫滿。正是這種接近守財奴的性格,讓他丟掉了江山。崇禎初年,為了節省國庫開支,他下令大幅度裁撤邊防驛站,這導致大批因失業而無法生存的驛卒紛紛加入了農民起義的行列,其中有一個驛卒就是李自成。而崇禎裁撤驛站所節約的開支僅僅為30萬兩銀子,大約相當於皇宮一個月的支出。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他還是舍不得花100萬兩銀子來調動部隊,結果讓李自成輕輕鬆鬆地進了北京。崇禎不是沒有錢,而是心痛他的錢。後來,李自成從他宮內搜出白銀三千七百多萬兩,此外還有大量的黃金珠寶。
"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領導者能照顧到手下人的利益,大家自然就會聚集到你的身邊來,與你共進退。如果像崇禎那樣舍不得錢,誰還跟你在一起、為你兢兢業業地幹活?又想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怎麼可能的事情?就算現在改騎摩托了,也得加油是不是所以,在對待人才方麵,領導者一定要舍得花錢,花錢要不眨眼。
台灣首富郭台銘就是個敢給的老板。經理級主管的薪水加紅利,一年約有近300萬台幣。副總經理級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萬元。
郭台銘說:"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投資設備和人才方麵,我從不吝於花錢,隻要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最頂尖的人才,不管開價多少,我都會想辦法去購買。"郭台銘的錢當然沒有白花,人才給他創造的價值是驚人的。
年前,鴻海集團的營業額隻有100億台幣,而2006年的營業額達到了兆台幣,10年增長100倍。這驕人的業績證明了"財散——人聚財——財更聚"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待才之道。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現在的經濟社會裏,錢的多少很能影響人心的向背。有一些領導總是精於算計,總想在下屬的薪金上做點兒文章。該加薪不加,該發獎金不發,結果讓人才負氣出走,給自己帶來莫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