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才是無價之寶,就得付出與人才等值的代價。領導者招攬、留住人才的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厚待人才。
戰國時期,魏惠王與齊威王有一次一道打獵,談到關於國寶的事,惠王問威王:"齊王有國寶嗎?"威王回答:"沒有。"惠王說:"我們魏國雖小,尚且有直徑l寸、能前後照耀12輛車的大珠10顆。怎麼齊國這樣的大國競沒有寶?"齊威王說:"我有位大臣叫檀子,我派他鎮守南部邊城,結果固若金湯,楚國不敢侵犯南境。雄威所至,泗水流域的個小國的國君都來齊國朝見;我有位大臣叫肘子,派他把守高唐,則堅如磐石,趙國不敢來掠奪我國西境,就連趙國的漁人也不到東邊的黃河裏去捕魚;我又有一位大臣叫黔夫,派他去鎮守邊陲徐州,嚇得燕國人在北門祭祀祈禱,越國人也在西門祭祀祈禱,懇求神靈保佑他們。最後有七千餘家百姓歸順了齊國;我還有一位叫種首的大臣,派他在國內緝捕盜賊,負責維持社會治安,使盜賊聞風喪膽。國內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民安居樂業。我這四位大臣光華千裏,豈止照耀12輛車?"魏惠王聽了,大為汗顏。
齊威王接著說:"我認為,珍寶固然是寶,但國家富強安定,珍寶才可保存;如國家衰敗,珍寶就可能為別人所有。所以,我是以人才作為國寶的。一個國家有了定國安邦的人才,就會興旺富強,立於不敗之地。我有許多這樣的文‘臣武將,他們的光輝遠照千裏,豈止10顆珠寶呢?"魏惠王聽了,羞愧地說:"我知道魏國之所以不如齊國強盛的原因了,多謝您的教誨。""世有賢才,國之寶也"。齊威王給魏惠王上了生動的一課,講的就是人才就是無價之寶的道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表麵上看來似乎是實力的競爭,本質則是人才的競爭。
比如美國,從建國到發展成世界頂級強國,前後隻花了不到年的時間。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人才的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為了把一個德國原子物理學家搶到手,竟然將3個陸軍師的進攻方向作了改變。二戰結束後,在蘇聯人忙著搬運繳獲來的坦克大炮的時候,美國人卻忙著將三千多名德國科學家運回國內,上演了一出"智者搶人,愚者奪器"的好戲。
人才是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單位最寶貴的財富,沒有傑出的人才,很可能什麼事情都幹不成。但怎樣才能招攬、留住人才呢?那就是以財攬才、厚待人才。牛勢領導者明白一個其實很淺顯的道理:要得到無價之寶的人才,就得付出與人才等值的代價。
清末最成功的商人胡雪岩就說:"人才像其他東西一樣,也是一分錢一分貨"。這話雖然糙了點兒,但道理是不錯的。想找聰明能幹的人才,在金錢上和人家斤斤計較怎麼能行?必須舍得花銀子,多給工資,多發獎金,解除人才的後顧之憂,才可得到真正的人才。
胡雪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籌辦阜康錢莊之時,急需得力助手。經過一番考察,他決定聘用劉慶生。這劉慶生原先隻是大源錢莊一個站櫃台的夥計,身份很低,但對本行本業非常熟悉,且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錢莊還沒有開業、資金周轉都沒到位的情況下,胡雪岩決定給劉慶生200兩銀子的年薪,這還不包括年終的"花紅",並且先預付了一年的薪水。
兩銀子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杭州城內,保持每頓葷素都有,冬夏綢布皆備的生活水準,一個八口之家一個月吃穿住的全部花費也不過十幾兩銀子。劉慶生原先當夥計時的收入每月不到二兩銀子。當胡雪岩把200兩銀子拿出來的時候,劉慶生都沒想到幸福來得如此之突然。因為有了這一年200兩銀子,劉慶生就可以將留在家鄉的母親妻兒接來杭州同住,上可以孝敬於老人,下可以盡責於兒女,這樣就再無後顧之憂了。心思安定了,腦筋也就活了,出謀劃策自然就高明了。所以劉慶生日後將阜康錢莊經營得紅紅火火,一年不知道為胡雪岩賺了多少個200兩銀子。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有一個很權威的理論,就是人的五個層次的需求。第一個層次是生存的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安全的需求,第三個層次是社交的需求,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關係是:前麵的是後麵的基礎。也就是說,人隻有在能夠生存、保證生命安全的情況下,才能夠努力工作,得到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現代社會,第一層次的生存需求基本上人人都得到滿足了。第二層次的安全需求也沒多大問題,但第三層次及其以上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要以金錢作為支撐。有學者研究,金錢能夠滿足人80%以上的需要。
人才也是肉眼凡胎,也得吃飯穿衣、養家糊口。給人才優厚的財物待遇,不僅能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全身心投入領導者的事業中,還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因此,領導者招攬、留住人才的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厚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