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公正,是領導的基本素質;辦事公平,是管理的起碼前提。隻有把一碗水端平了,下屬才會服你。
一位叫阿克頓的英國曆史學家講過一個分粥的故事。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於是,他們嚐試了幾種分粥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事宜。但很快大家發現,這個人給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又換了一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裏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種方法: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樣雖然好像很公平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隻有一天吃的飽而且有剩餘,其餘六天都饑餓難挨。
第三種方法:大家選舉~個信得過的人主持分粥。開始這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還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
第四種方法: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後一個領粥。結果在這個製度下,七隻碗裏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因為每個主持分粥的人都心如明鏡,如果那碗粥少了,肯定就是自己的了。
同樣是七個人,同樣的一桶粥,不同的分配製度,就會有不同的結果。而公平的分配方法,導致的結果也是最公正的。這個簡短的分粥故事,對管理的巨大啟示就是:公平是管理活動的基礎。
唐代的大理寺少卿戴胄辦事就頗為公平。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長孫無忌帶刀進入皇宮,在宮門口站崗的監門校尉未發現。按照唐律,長孫無忌和監門校尉都違反了法律。可是宰相封德卻說,無忌是一時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應該殺頭。唐太宗也一時昏了頭,居然點頭同意這麼辦。這時,戴胄挺身而出,明確表示這樣量刑不公平。他說,無忌帶刀入宮,校尉沒有發現,兩人都是由於一時疏忽。如果量刑,應一視同仁,怎麼能重此輕彼呢?戴胄說得理直氣壯,有根有據,唐太宗最終接受了他的意見,給無忌和校尉都免罪了。
這裏的幾個人物,長孫無忌既是國舅,又是功勞卓著的開國元勳;封德是當朝宰相,大權在握,更有皇帝偏袒;監門校尉隻是在宮門口站崗放哨的小官。戴胄能秉公辦理,堅持公平斷案,這是很不容易的。這個故事幾千年來一直在人們口中流傳著,說明了公平之可貴,說明了民眾對公平的企盼。
為官公正,是身為領導的基本素質;辦事公平,是管理下屬的前提。領導者對待下屬務必要公平,不可厚此薄彼。如果不能公平對待每個人的成績或者錯誤,不管是有意無意的,都會有害團隊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