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牛勢領導要做的第64件事會說還得會傾聽(1 / 1)

說話是溝通的橋梁。傾聽更是溝通的橋梁,能說會道的領導不一定就是稱職的,"能說會聽"才是優秀的領導。

提起溝通,人們自然就會想起談話。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領導者與下屬談話是進行溝通的一個主要方式。

看似人人都會說話,但能將話說好,卻是很難的。

李世民有過一個精辟的評論:"語言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他在一次與魏征的交談中說:"與人交談往來實非易事,縱然是普通百姓,相互往來交談時稍有言語不周,得罪了對方,也有可能使對方牢記在心,日後報複。朕乃萬乘之君,一國之主,與眾卿談話更覺不易,稍有失言,便可能惹出大錯。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極有可能造成嚴重惡劣的影響,這比庶民百姓的失言不知要差多少倍,這一點我深記不忘。"說話是溝通的橋梁。領導者想要說到點子上,說到要害處,言簡意賅地達到溝通的目的,在談話時就得端正態度和把握一定的技巧。

比如,選擇恰當的時機與場合進行談話,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要平等相處,切不可耍官腔、唱高調;應心平氣和,切不可出言不遜;應有耐心,切不可操之過急;對下屬提出的問題要大膽表態,切不可含糊其辭,躲躲閃閃;要以誠相待,坦誠相見,切不可表裏不一;也不能一味迎合,有的原則必須要堅持;談話不是吹牛,要有目的,切忌海闊天空、泛泛而談;要"咬文嚼字",措詞講究,既能表達自己的意思,又不傷害下屬的自尊。

除了會說之外,領導者還得會傾聽。能說會道的領導不一定就是稱職的,"能說會聽"才是優秀的領導。因為能耐心傾聽下屬的心聲,對領導者來說,至少有以下好處:

取得信任:認真、專注地傾聽,表明你對下屬的重視和尊重。這種誠懇謙遜的態度,能令下屬信任你。

化解矛盾:很多下屬有情緒,不是對事情本身的不滿,而是對沒有發言權不滿。如果耐心地昕下屬把話說完,他的情緒也就平息了。

糾正錯誤: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領導不一定事事正確,如果能及時傾聽下屬的意見和建議,就能糾正自己的錯誤。

激發熱情:傾聽本身也是一種鼓勵方式,能提高下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也就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與負責精神。

說話是溝通的橋梁,傾聽更是溝通的橋梁。如果當領導的聽話走了樣,那麼說出的話必然牛頭不對馬嘴,更談不上溝通,甚至會因為誤會而加深與下屬的矛盾。"鑼敲三錘必變音,話傳三遍定走形"。不要以為大家都說中國話,就一定能聽懂下屬的真實想法。

同樣一句話,幾個字完全一樣,也會因語氣不同、神態不同、身體語言的差異而大為不同。比如這樣一句話: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我確實沒這麼說。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我隻是懷疑他偷的。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是有人這麼說過。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我的錢反正是被人偷了。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他偷了別人的錢。

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他偷了我的其他東西。

同樣一句話,可能表達的意思居然這麼多種,實在是匪夷所思。

所以,傾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如何傾聽呢?從繁體的"驄"字可以看出:不僅要用耳朵去聽,還要用眼睛、用心去聽。

①要有正確的"聽"的態度。專心地傾聽對方談話,態度謙虛,始終全神貫注。用目光注視下屬,不要做無關動作,如看表、修指甲、打哈欠等。

②要善於通過體態語言,比如點一下頭、微笑一下等,表示自己確實在聽和鼓勵對方說下去。

③要做好引導工作,主動詢問。比如"你對此的看法是?"由此讓下屬知道,你是仔細地在聽他說話,而且還能使談話更加深入。

④要換位思考。隻有站在對方的位置和立場上來思考問題,才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想法和心理狀態。

⑤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定要讓下屬把心裏想說的話統統說出來,而且中途不要打斷對方。

⑥盡量不要否定。下屬的想法肯定有錯誤,隻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就不要當麵否定,讓對方下不了台。

⑦要從下屬的言語中聽出話中之話、弦外之音;從語氣手勢、身體動作中,把握下屬的真實意圖。隻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傾聽、溝通。

"溝通決定了管理"越來越得到實踐的證明。溝通是管理活動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領導藝術的精髓。而要做至Ⅱ有效的溝通,無非是兩點:一是信息的準確傳達——說,一是信息的準確接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