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賞有罰"、"賞罰嚴明"不僅能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提高下屬的工作效率,還能樹立威信、凝聚人心。
領導者為了保護團隊的整體利益,或是為了能順利完成目標任務,就會製定相關的賞罰製度。做得好的,就滿足他們經濟上、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更多需求,這就是"賞";做得差的,就會讓他們在經濟上、物質上或者精神上受到一定的損失,這就是"罰"。這一賞一罰,正是領導者一個有效的管理手段。
戰國初年的衛國人吳起,不僅是一個軍事家,還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在先秦兵家中,他最為鮮明地提出了軍隊"以治為勝"的思想,並對如何達到"治"提出了詳盡的看法。在他的著作《治兵》裏麵,有一段吳起與武侯問對的話:"武侯問日:‘兵以何為勝?’起對日:‘以治為勝。’又問日:‘不在眾寡?’對日:‘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吳起認為,治軍的"有賞有罰"且"賞罰嚴明",比擁有百萬雄兵更為重要。沒有賞罰的軍隊,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鬥力。
善用"賞""罰"是古今中外將帥治軍帶兵一個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善治軍者,賞罰有信。賞不避小,罰不避大"。在中國軍事史上,宋代的嶽家軍、明代的戚家軍和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是由於賞罰嚴明,才使得部隊不畏強敵,勇敢善戰的。
春秋時期,齊國連吃敗仗,齊景公很著急,令田穰苴為將軍,領兵開赴前線回擊敵軍。因為田穰苴隻是一名"下級官",齊景公擔心將士不聽他的,就派寵臣莊賈作為監軍,以助士氣。田穰苴與莊賈約定好次日中午在軍門外會合出發。第二天,田穰苴很早就帶領部隊來到軍門外,列好隊伍,等候莊賈。快到中午了,莊賈才大搖大擺地到來。田穰苴很生氣地問:"莊大人為什麼這麼晚才來?"莊賈因受景公寵愛,一向狂妄驕橫,哪裏把小小的田穰苴放在眼裏,就傲慢地說:"親朋為我餞行,多飲了幾杯而已。"田穰苴說:
"眼下敵軍入侵,大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士卒戰死在邊境,百姓的性命難保,你卻為酒宴而違犯軍法……"莊賈毫不在乎地說:"你不要太神氣,才當了幾天將軍就教訓起我來了。"田穰苴毫不示弱,厲聲吼道:"違犯軍法該當何罪當斬!"說完就將莊賈的腦袋砍了下來。田穰苴的舉動,威震三軍,將士們至此俯首貼耳地聽從他的指揮。幾個月後,田穰苴率部擊退了敵人,凱旋時齊景公親自迎接,還提升他為大司馬。
不隻是帶兵打仗,"信賞必罰"是所有領導管理隊伍的不二法則。
無論是行政機關、大小企業還是社會團體,隻有切實做到有功勞的一定要獎賞、有過失的一定要懲罰,團體的紀律才能獲得有效的維護,每一個下屬也才能盡心盡力地工作。相反,做不到"信賞必罰",很多人就會肆無忌彈地胡作非為,團隊的紀律及秩序都會遭到破壞,整個團隊就會失去戰鬥力。
韓非子甚至認為"賞"與"罰"是治理國家的神兵利器,他將國家比作車輛,權力比作馬匹,而"賞""罰"就是驅趕馬匹的鞭子。
他說:君主要駕馭國家這輛大車,必須以"權"為"馬",以"賞""罰"作鞭。君王如果沒有駕馭馬的鞭子,馬就會不聽使喚,車輛就可能翻覆。隻有精通賞罰藝術的君主,才能牢牢控製屬下,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立下帝王的非凡功業。從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來看,幾乎所有牛勢的政治家,如劉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無不是深諳"賞""罰"二術的好手。
"賞"與"罰"的管理能量有多大呢?越王勾踐與文種還做了一個實驗。勾踐向文種大夫問道:"我打算攻打吳國,可以嗎?"文種回答說:"可以。如果我們能獎賞厚重並且守信,懲罰嚴厲並且果斷,攻取吳國是沒有問題的。您可以用焚燒宮室來檢驗一下嘛!"於是,勾踐就下令焚燒宮室。看熱鬧的人們當中並沒有一個人去救火。這時候,勾踐馬上下令說:"救火的人如果死了,按照戰場烈士的標準予以獎賞;去救火卻沒有死的人,按照參戰抗敵的標準給予獎賞;而不去救火的人,按照投降敵軍者治罪。"命令下達後,人們紛紛用濕泥巴塗抹身體,或是披著濕衣裳,奔向火場,左邊3000人,右邊人,一會兒就將火撲滅了。
"獎賞"是管理的正麵強化手段,通過對下屬的某種行為給予肯定,使正確的行為得到鞏固和保持。而"責罰"則是反麵強化,通過對下屬的某種行為給予否定,使不正確的行為逐漸消失。"有賞有罰"則是這兩種手段的綜合使用,能讓下屬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多幹正確的事,少幹錯誤的事。
"有賞有罰"、"賞罰嚴明"是眾多管理理論中都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領導者如果運用好了這一"賞"一"罰",就能調動下屬的積極性,提高下屬的工作效率,同時還能樹立威信、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