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克虜伯,就有了關於克虜伯的文學;

這些書或講述克虜伯公司、克虜伯家族和公司所有者;或講述德國的權貴們,在這個國家中克虜伯是個經濟巨人,甚至連權貴們也不能忽視他的存在。

在戰後幾年中,克虜伯題材的文章、書籍和著述潮水般湧現出來,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大部分著述可以分為兩大類:克虜伯憎恨者和克虜伯崇敬者,這是曆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他們一個認為克虜伯是帶有瑕疵的天使,另一個認為克虜伯是稍有人味的魔鬼。幾乎沒有一部著作不帶有個人感情色彩,或者怨恨。特別是那些寫最近一段曆史的書,那些描寫阿爾弗裏德·克虜伯、他的康采恩和貝托爾特·拜茨的作者,更是如此。

對我的這本書也不能要求它完全客觀。盡管如此,我不希望這本書隻是在長長的克虜伯出版物名單中又增加了一本。我努力要寫成一本客觀的書。凡在作者眼裏透明的、沒有隱瞞的內容,書中都得到了誠實的描述。這本書書寫的角度也是新穎的。

之所以正好在這個時候寫這本書,是有它的現實意義的。1987年底,我隨便打開一張報紙,克虜伯的名字就跳進我的眼簾,一般都不太光彩,文字中透露出批評和埋怨,“萊茵浩森”就是格言,這格言象一條紅線貫穿所有的文章:萊茵浩森的克虜伯冶煉廠計劃要關閉,克虜伯公司董事會和企業工會委員會的行動和反應,克虜伯人和工會的抗議,相關與不相關的人對這件事的關心。所有這些都使人們不禁要問: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克虜伯這個如此大的康采恩如何運作?這件事情有什麼危險?

這危險對魯爾區這樣的工業區又會意味著什麼?

以鋼鐵產品為導向的康采恩政策今天是否還有前途?在我們今天的經濟生活中,政治家、雇主和雇員應怎樣相處?對曆來有社會福利傳統的克虜伯公司來說,最後這個問題尤為重要。

我試圖將產生這些問題的背景描述出來,但我並沒有總在努力去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這本書無論如何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曆史研究。我所講述的主要是兩個人的曆史,他們曾經,或者的確擁有權力,並且行使權力。我講述,他們是如何對付各種局麵的。我本人對這段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

通過講述阿爾弗裏德·克虜伯和貝托爾特·拜茨的故事,我在努力描寫我自己家族的一段曆史,凡有關克虜伯和二戰以後的曆史,就無法將我本人與他們分開。盡管克虜伯這個姓氏絕後了,但克虜伯這個家族尚在。作為阿爾弗裏德·克虜伯最小的妹妹瓦爾特勞特的長女,我本人也是這個家族的一部分。本來,我家這一支與克虜伯康采恩沒有一點關係,但是,我卻親身經曆了克虜伯家族的許多曆史。

而凡了解克虜伯公司的人都知道,克虜伯公司與克虜伯家族,特別是與我舅舅阿爾弗裏德·克虜伯的曆史是如何緊密地相聯的。

我是阿爾弗裏德·克虜伯的外甥女,屬於戰後年輕的一代,沒有經曆過第三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與我的前輩相比,我會相對客觀、不帶感情地去看待一些問題。盡管如此,我不能保證完全客觀。因為,對自己家族史的意識已經深深紮根於我的家庭中,它肯定會影響我的看法,或者迷惑我的雙眼。所以在追求忠實曆史的同時,這本書也深受我個人觀點的影響,離我所處的曆史越近,這種影響就越重。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必完全依賴於文件和曆史記載,而且,還可以將家庭所保存的材料和自己的親身經曆寫進去。最重要的是,我與書中兩位主角阿爾弗裏德·克虜伯和貝托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