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經理人必讀的管理效應(7)(2 / 3)

1989年劉偉所掌握的CAD輔助設計技術在整個廣東省是數一數二的,但在今天看來,這些技術一般的技術人員都能掌握。如果劉偉隻陶醉於自己的技術,那麼,他的路也就走到了盡頭。從技術人員到經理人再到創業者,劉偉在不停地進行著角色的轉換。“不要說一本天書讀到老,我相信兩年都讀不下去。”劉偉不斷地否定自己,他總是說自己時時都能感覺到危機逼近的氣息。

由於劉偉的不斷否定自我,不斷地“自吃幼崽”,他用了不足14年的時間,把佳都國際從一個區域性的貿易公司發展成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最主要的分銷渠道之一,從一個華南地區的小型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到現在集IT產品製造、IT產品分銷、IT服務、係統集成、軌道交通智能、國際貿易、汽車星級維護、商業地產業務和資本運營於一體的跨國綜合性控股集團,全年營業收入突破130個億。

沒有一家公司隻靠一種產品、一種模式發展。如果一個公司要往前發展,它就要不斷地去否定自己的過去。因為:

(1)自己不逼自己,別人遲早會逼你。

(2)敢於認定過去已告一個段落,才有信心掀開新的一章。

第27節布裏丹毛驢效應

法國哲學家布裏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這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可是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幹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於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於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有人把決策過程中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為布裏丹毛驢效應。

布裏丹毛驢效應是決策之大忌。古人講:“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機會往往稍縱即逝,如果決策人員在機會麵前猶豫不決,無所適從,必將錯過良機,後悔都來不及。鄧小平就曾經提出“機會要抓好,決策要及時”的口號。

“二戰”後初期,日本經濟蕭條,尼西奇公司僅有30餘名職工,生產雨衣、遊泳帽、衛生帶、尿布等橡膠製品,訂貨不足、經營不穩,企業有朝不保夕之感。公司董事長多川博從人口普查中得知,日本每年大約出生250萬嬰兒,如果每個嬰兒用兩條尿布,一年就需要500萬條,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尿布市場。多川博抓住時機,當機立斷,放棄尿布以外的產品,把尼西奇公司變成尿布專業公司,集中力量,創立名牌,成了“尿布大王”。資本僅1億日元,年銷售額卻高達70億日元。

在管理工作中經常麵臨著種種抉擇,人們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擇,常常在抉擇之前反複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甚至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機會稍縱即逝,並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去反複思考,反而要求我們當機立斷,迅速決策。如果我們猶豫不決,就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第28節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裏的塞浦路斯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並且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就給了雕像以生命,雕像變成美少女嫁給了皮格馬利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