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笛長鳴,鐵龍滾滾。浙西南山區。火車站及來來往往的旅客。
1998年6月1日,對浙西南600萬人民來說,是一個大喜大慶的日子,百年夢想成真,一條貫通7個市縣的鋼鐵大動脈——我國第一條股份製合資建設的鐵路建成通車。
通車典禮儀式,各種報紙的報道;金溫鐵路沿途各車站外景。
金溫鐵路橫貫甌越大地,始自金華新東孝,終至溫州龍灣,途經武義、永康、縉雲、麗水、青田等縣市。全長251公裏,有隧道96個,長35公裏,橋梁135座,共14公裏。總投資30億元。全線地形複雜,開山鑿石,涉水渡河,鐵路建設者們用了6年時間,修建了這個被稱為“世紀之路”的宏偉工程。
近年來,浙西南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經濟發展,物阜民豐。然而,落後的交通阻隔了嘹望廣闊世界的視野。在廣袤的浙西南大地,修建一條運輸大動脈,一直是廣大人民的企盼和夢想。曆史上的甌越古地,企盼著經濟的騰飛,企盼著金溫鐵路的通車在世紀末成為事實。
追溯曆史,人們不會忘記,早在1921年10月,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勾畫了修建“溫州辰州線”的藍圖。以後金溫鐵路曾先後倡修7次,工程幾上幾下,均未成功。
是改革開放之後,靠市場經濟新機製運作,產生了新的思路,為浙西南鐵路建設打下了第一樁。
金溫鐵路運行樞紐,各類示意圖、資料實物。
金溫鐵路的建成,不僅填補了浙西南地區鐵路交通的空白,而且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開創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鐵路的新路子:——這是中國第一條由地方、鐵道部和境外合資興建的鐵路;——在投入運營後,突破了過去“先貨後客”的常規,以“先客後貨”的新方式運營;——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規範化的股份製企業——浙江金溫鐵道開發有限公司,並“以市場為導向,以客貨需求為核心,全麵導入了市場化的運行機製”。
工程總指揮、省交通廳廳長介紹說,金溫鐵路耗資近30億元,它是一條“自貸資金、自我還貸、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地方鐵路;它還形成一套有別於國家鐵路的全新管理機製,采取“檔案代理製、培訓社會化”的人事管理製度;所有員工實行聘用合同製,采取勞務輸入、借用、聘用、計時工等多樣化的用工形式.並在鐵路係統率先麵向全國招聘火車站站長,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用人機製。這樣運作使人員精簡,總部僅19人,沿線每公裏平均人員控製在6人以下,僅為國營鐵路的六分之一。
回顧修建鐵路的兩千多個日日夜夜,工程指揮部負責人說,工期短,地形複雜,運作方式新,是個艱巨的考驗,但築路大軍是一支打硬仗的隊伍。
打好工程“收尾大決戰”是年初指揮部提出的為確保“6.1”通車的關鍵。當時數千名建設者夜以繼日拚搏,其中由鐵道部第二、四工程局等單位400多名職工組成的通訊、電力和信號工程施工大軍,日夜苦戰。縉雲至溫州段大多在崇山峻嶺中穿行,電力貫通線必須架在山坡上,職工不得不背著18米長的電線杆爬陡坡,遇到雨天,泥漿汗水混在一起,40多個壯小夥子一天也隻能埋兩根電杆。這樣的困難沒有難倒這支鋼鐵大軍。
一身便裝、慈眉善目的南懷瑾。這位金溫鐵路建設的重要人物。
金溫鐵路全線通車,遠在海外的一位老先生得知喜訊,喜不自禁。這位著名的哲學家、禪學大師,情係鄉梓,為金溫鐵路的修建做出了突出貢獻。1988年10月,南先生回到祖國,以香港聯盈公司負責人的身份,同浙江省簽署了一份投資金溫鐵路意向書,爾後,他又多次委托學生到內地“催生”此事。由於引進外資一億多美元投資鐵路,在這之前從無先例,前後多次反複。
1992年,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總設計師又對金溫鐵路建設親自過問,到1992年9月,有關方麵批準這項合資工程。
90年代初,南懷瑾先生有多部著作在內地印行,他一生研究禪宗、國學,祖籍浙江樂清,而為造福鄉裏,多次返鄉商談,而且寫有20多萬字的信函,闡明修建金溫鐵路的意義。愛國愛鄉的同胞之情,令人感佩。當1997年8月8日金溫鐵路全線鋪通之際,浙江省省長柴鬆嶽致電給香港的南先生,代表4000多萬浙江父老鄉親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金溫沿線火車站。熙熙攘攘的乘客。
金溫鐵路開通,物暢其流,鐵路沿線的車站提出:服務航空化,環境賓館化,作業標準化,經營市場化。“安全高效,優質服務”的標語,懸掛在車站醒目位置。
溫州火車站實行電腦售票,簡便乘客買票手續。
實現地方鐵路首開直通北京列車。
長長的鐵龍風馳電掣。
金溫鐵路的開通,圓了浙江西南人民的世紀之夢;奔向新世紀的人們,描繪著更加壯麗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