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雷霆震響——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2 / 2)

功夫不負苦心人。不久,捷報傳來,鄧稼先麾下從事氫彈探索的一個研製小組率先打開了氫彈王國的大門。

在那個風雨如磐的黃昏,鄧稼先與研製小組負責人飛臨西北試驗基地,會合那裏的攻關者,研究實施氫彈冷試驗方案。

羅布泊的黃昏,殘陽如血,幾棵芨芨草在晚風裏搖曳。當年氫彈攻關人員留下的照片資料。

然而此時,內地的“文化大革命”已風起雲湧。羅布白試驗基地也是“山雨欲來”。為免除試驗基地的混亂,毛澤東同誌親自簽發了“中央專門委員會”的一份電報:氫彈研製已進入緊要階段,為保障試驗的順利進行,基地“暫停四大”……

毛澤東的指示救了氫彈。於是,各路尊神又坐到了一起,為解決氫彈的最後幾個課題而攜起手來。

在羅布泊這個多雪的冬天,氫彈冷試驗的各項準備工作全麵鋪開。

專家、學者、工人、解放軍官兵戮力同心,頂住了羅布泊的嚴寒,也頂住了那一場“政治風暴”:

儀器的安裝、調試進行得有條不紊;試驗裝置也順利地安裝到高高的鐵塔之上;聶榮臻元帥又一次親臨羅布泊,坐鎮指揮;二機部副部長劉西堯請鄧稼先、於敏等在場的專家為氫彈冷試驗的成敗打分,他們不約而同地給了高分。

試驗現場。

1966年12月28日12點,藍天萬裏無雲,鐵塔上的氫彈裝置準時起爆。大量的測量數據證明了這次氫彈冷試驗的圓滿成功!

在馬蘭基地招待所,聶榮臻主持召開了一個“群英會”,張震寰、李覺、張蘊鈺、錢學森、胡若瑕、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程開甲、郭英會、陳能寬、方正知、於敏、周光召等先後發言,最後決定:利用這次氫彈冷試驗的設計原理結構和已有的航彈殼,於1967年實施百萬噸級的航彈空投試驗。

國防科委決定將首次氫彈試爆放在第二季度進行,數千人的參試大軍開進羅布泊。然而那場“文化大革命”卻切斷了運送氫彈的鐵路大動脈。

空運太危險,鄧稼先麵對交通圖眼睛一亮:還是走鐵路,繞道走,哪裏通就走哪裏。

也算是柳暗花明,載著氫彈的專列,幾乎繞了大半個中國,轉了幾個晝夜,終於安全抵達西北試驗區。

於是,1967年6月17日,作為我國氫彈試驗的零日,載入了共和國的史冊。

第一天,晴空朗朗,大戈壁有一種大戰前的沉寂。

攜帶著中國第一枚氫彈的726號轟-6型飛機昂然起飛。

8點20分,投擲手孫福長按下了自動投擲器,氫彈降落到預定高度,在空中起爆!

強光閃過,雷霆震響,天地間出現了兩個太陽:

紅太陽,是自然界的宇宙之星;白太陽,是人造的氫彈之光!

氫彈耀眼的光圈,蘑菇雲騰起的氣浪。雀躍的人群。灑淚的笑臉。

中國第一顆氫彈的轟爆成功,給西方世界一個驚愕。毛澤東同誌幽默地說:“這要感謝赫魯曉夫呢,應該給他發個一噸重的大勳章!”

事實上,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蘇聯用了4年,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中國則用了2年零8個月。這不能不說是共和國創造的又一個人間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