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雷霆震響——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1 / 2)

北京北郊。元大都古城垣旁,一座年代久遠的灰樓。

誰也不會想到,這幢幾乎與元大都古城垣接壤的普普通通的灰樓,在共和國的曆史上,曾留下過無比輝煌的記錄。

在通往氫彈研究的秘密小道上,這棟小樓,曾給人們帶來過歡欣,也帶來過煩惱;帶來過甘甜,也帶來過苦澀。它,就是中國核科學的發軔地——中國核武器研究所。

它的第一任所長彭桓武,如今雖年過耄耋,仍壯心不已。80歲那年,他拄杖登臨香山,曾吟詩一首,以示壯懷:

彭桓武同期聲:

喜迎晚景清真,詩思縈盈。

廉頗刀利,太公鉤直,幾番壯我征程。

願寧靜而致遠,求深新以升騰。

唯童心不泯,耄耋期頤,總似年輕。

就是在這棟灰樓裏,彭桓武曾作了一次關於“加強型原子彈還不是氫彈”的學術報告,他和學生周光召從美國、蘇聯的核導彈外形照片上,得出原子彈與氫彈結構上的差異及其內質的不同,從而打開了氫彈研究的法門。

1942年,美國科學家在研製原子彈過程中,推斷原子彈爆炸提供的能量有可能激發大規模的輕核反應。並想以此來製造一種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超級核彈。10年後的1952年11月1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原理試驗,試驗代號為“邁克”。

1953年8月12日,蘇聯也成功地進行了氫彈試驗。

1959年6月,赫魯曉夫單方麵撕毀了關於援助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協定。次年8月,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也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設備材料的供應亦全部斷絕……

美、蘇核導彈;當年灰樓內簡陋的陳設:木桌椅、資料櫃、黑板、圖紙……

1965年1月,毛澤東同誌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遠景規劃設想的彙報時指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我國首次核試驗成功後,核武器研究所將大部分理論研究人員組織到氫彈研究中來。為加強氫彈理論的攻關力量,二機部決定將原子能研究所的黃祖洽、於敏等31人調到核武器研究所。

然而,通向氫彈的秘密小路依然鋪滿了荊棘。

為了攻克技術難關,當時的理論設計室主任鄧稼先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圖書館,查閱外文資料。那天,他騎車馱著資料回返時,天已斷黑。在穿越一片墳地時,他又累又餓,支撐不住,倒在了那片墳地裏,昏睡過去。待他醒來,還以為是在圖書館,竟自語道:“咋搞的,停電了?”

德國手搖計算機。巴羅表。列滿方程式的草稿……

被稱為“兩彈元勳”的鄧稼先,就是利用一台老掉了牙的德國手搖計算機,帶領他的理論室28名同道者,一天三班倒地進行最現代的理論計算。僅僅為驗證一個關鍵數據,他們就日以繼夜地幹了9個月。

鄧稼先生前留下的照片,牆角排列的醬油瓶、口杯、算盤。

他們甚至連古老的算盤也用上了,為了這個神秘的數據,鄧稼先不顧腳踝腫脹、眼瞼浮腫,生命已趨近“臨界”,饑餓難耐時,就讓大家衝杯醬油湯喝。

經過艱難卓絕的複雜計算,他們終於在一個深夜找到了這個關係到中國“兩彈”成敗的關鍵數據。為了進一步攻克氫彈研製的難關,彭桓武決定“分兵突擊”,各自攻克麵對的堡壘,以期全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