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揚波,鷗鳥翩飛。“濟南”艦破浪前行。鄧小平同誌迎風挺立在嘹望塔上……
20世紀80年代最後一個建軍節的次日,渤海灣陽光明媚,風輕浪平。時任軍委副主席的鄧小平同誌,興致勃勃地登上了“濟南”號導彈驅逐艦,在海上航行了6個多小時,並揮毫題詞:
“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化戰鬥能力的海軍”。
葉飛(原海軍政委)同期聲:那天,我陪同小平同誌出海視察,他不斷詢問“濟南”艦的情況,他的題詞,為海軍指明了新的曆史時期的建設方針。
“濟南”艦乘風破浪的雄姿。
“濟南”艦是我國自行製造的第一艘新型導彈驅逐艦。該艦於1960年開始研製,1968年12月開始建造。排水量約3500噸,最大航速30節,作戰半徑1400海裏。被稱為“新中國第一艦”。
作為軍隊戰鬥力物質基礎的武器裝備,它是衡量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劃分軍隊發展不同曆史階段的界石。在現代戰爭高技術較量中,武器裝備落後的軍隊很難擺脫被動局麵。為此,早在50年代末,毛澤東同誌就提出了要搞導彈驅逐艦的研製。
1961年6月,中國艦船研究院正式成立。
作為中國海軍裝備現代化的希望之星,研究院的誕生,結束了中國海軍100餘年來,從國外購船買艦的曆史。
北京,清河,中國艦船研究院外景。
陸建勳(原艦船研究院院長)同期聲:艦船研究院草創之初,有的研究室設在火車鐵皮廂裏,許多人住在帳篷裏。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科研人員首先完成了魚雷快艇、常規潛艇的研製。此後,我們又排除了“文革”的幹擾,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導彈驅逐艦,使中國海軍首次裝備了大型導彈艦艇。
艦船研製人員艱難攻關。
幾十年來,一代代人在艦船研究中,不顧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嘔心瀝血,日夜拚搏,有的為此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圖強意識,有了這種意識,才搞出了海軍現代化的新型裝備,才有了我國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的誕生。
大連造船廠外景。105艦製成下水時圖像資料。
1971年12月,我國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由大連造船廠試製成功。全國22個省市、260多個廠所參與了這一項目的協作。這一多功能艦種的服役,填補了中國海軍中型水麵艦艇的空白。
105艦命名大會。出海進行裝備試驗。
然而,新型艦艇的定型生產,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試驗。命名為“濟南”艦的105艦全體官兵,勇當開路先鋒,他們駕馭戰艦在海上航行5萬海裏,承擔裝備試驗1萬多個項目,戰勝了種種無法想像的困難和危險,終於摸透了“鋼鐵戰馬”的脾性,為我國導彈驅逐艦的定型和成批生產提供了科學依據。
太平洋編隊遠航。
70年代中期,我國第一艘導彈驅逐艦加裝了新的電子設備,加強了指揮能力。1980年,“濟南”艦參加了太平洋編隊遠航,光榮地擔當了海上的旗艦。
劉子庚(原“濟南”艦艦長)同期聲:在90年代初的一次航海中,我們艦頂著9級強台風,完成了頂浪、順浪、旁浪等13種試驗任務。當時,我讓戰士將我五花大綁在駕駛台上……
“濟南”艦海上發射導彈試驗。
李扣喜(原“濟南”艦雷達班長)同期聲:那次導彈試射,一度發生故障,我迅速排除了故障,並對原電路進行了改革,使技術標準達到了設計要求。
就這樣,“濟南”艦創造了海軍1年內單艦航行距離最高紀錄,擔負了1000多項試驗任務,進行了數百次危險性、破壞性試驗,為我國導彈驅逐艦的定型和改進,立下大功。
經過改進的新型導彈驅逐艦編隊遠航。
今天,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化艦艇,不但自豪地巡邏在祖國的萬裏海疆,而且遠航太平洋、印度洋進行編隊攻防訓練,我導彈驅逐艦在訪問南亞三國時,許多華僑帶著妻兒老小,坐飛機趕來參觀。他們流著熱淚說:“我們終於看到了祖國自己建造的導彈化艦艇,這是祖國實力的象征啊!帝國主義列強欺負中國的時代過去了!”
這是炎黃子孫發自內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