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泣血的良心
京城臨安(今杭州)防衛甚嚴,辛次膺打扮成算命先生混了進去。候到天黑,悄悄扣開陳康伯家的大門。陳康伯見了辛次膺又驚又喜,他聽了辛次膺的來意,沉思了一會說:“當今皇上一心求和金邦,對秦檜十分依賴。要彈劾秦檜,僅憑現有的證據尚沒把握,還應將他破壞抗金、陷害忠良,特別把冤殺嶽飛的內幕弄清楚,激起朝廷共憤,才能動搖皇上袒護他的根本。”他想了想又說:“得力證人都被秦檜貶出京城,取證實在不易啊。”辛次膺知道陳康伯公務在身,無法離京取證,便主動要求去找證人。陳康伯點點頭,低聲說出兩個人來。陳康伯說的這兩個人,一個是抗金名將劉琦,今貶為荊南府(今湖北江陵)知府。他曾配合嶽飛作戰,能為嶽飛的清白作證;一個是禦使中丞何鑄,現閑居在徽州(今安徽歙縣)。秦鬆命他審理嶽飛的案子,未想到在升堂的日子,何鑄竟推病不出。被秦檜彈劾與嶽飛有私罷了官。過年的時候,陳康伯曾以探親的名義出京,私去徽州找過何鑄,想了解秦檜陷害嶽飛的內幕,何鑄懼怕秦檜不敢開口,隻好怏怏而歸。聽了陳康伯的話,辛次膺心中有了底。他請陳康伯在朝內暗中聯絡正義大臣,準備一同彈劾秦檜,自己動身去找何鑄和劉琦。徽州離京城不遠,辛次膺按陳康伯說的地址,在徽州東關很容易地找到何鑄。何鑄被罷官後,日子過得窮困潦倒,整日悶在家中唉聲歎氣。見辛次膺來訪,勉強接待了他。辛次膺試探著說明來意,何鑄搖搖頭說:“我今已為平民,不想再談政事。”說罷就要逐客。辛次膺心中早有準備,他不燥不煩,低聲說自己已掌握了秦檜叛國通敵的證據,還說待扳倒秦檜後,有不少大臣會聯合奏本,請皇上重新啟用他。何鑄聽了,沉思了半晌,說:“如果確有參倒秦檜的希望,我願出首相助。但通敵大罪非同小可,不知先生有什麼真憑實據。”辛次膺知道,要讓何鑄開口,必須取得他的信任。然而,形勢險惡,自己不了解何鑄的人品,怎敢輕易說出機密。他想了想說:“秦檜自金邦回朝,非為逃歸,乃是撻懶派船送回。此等小事細節我都查得一清二楚,大事更是證據齊全。但恐隔牆有耳,還望體諒我的苦衷。”何鑄聽了這些話,點點頭,低聲說:“不是我過份小心,實在是怕招來禍患啊。請先生放心,我不會讓你白來一趟的。”當晚,何鑄備了酒飯款待辛次膺,並再三挽留他在家宿了。辛次膺剛睡下一會,忽聽有人急急地扣門,他急忙爬起身來。開門一看,卻是何鑄的妻子楊氏。楊氏一見他,低聲說:“官府馬上就要來捉你,先生快逃走吧。”她見辛次膺還在疑惑,歎了口氣說:“我丈夫是個見利忘義的人。當初命他審理嶽飛的案子,是我苦苦勸阻他不要妄害忠良,讓他托病不出的。被奸相罷官後,他整日對我耿耿於懷。今日先生來,他認為有了進身的機會,剛才悄悄拿了你的腰牌,到官府出首去了。我隻憑一顆做人的良心私告先生,請不要遲疑了。”聽了楊氏的話,辛次膺大吃一驚。他一時疏忽,進入大宋境內後,忘記摘掉習顯給他的腰牌。剛才吃晚飯脫外衣時看見了,何鑄說要拿去燒掉才摘下來的。他知道,僅憑這塊腰牌,自己就可被指控為金國的奸細,秦檜是不會留他活命的。正在這時,忽聽大門有響聲。楊氏一驚,不由分說拉了辛次膺跑進後院。在一牆角處,她扶起一架小竹梯,先幫辛次膺爬上牆,又將竹梯拖上了牆頭。這時,何鑄已領著官兵衝進後院。火把光中,何鑄見妻子放跑了辛次膺,怒罵一聲,一刀砍死了楊氏。等官兵從前門繞出來,辛次膺已跑到關外的河邊。幸他識得水性,一頭紮進河裏,借著夜色逃離了險地。天快亮的時候,辛次膺仔細辨別了方向,決定趕緊返回泗陽。昨晚在何鑄家曾說到秦檜是撻懶派船送回的。如果何鑄把這話報告給秦檜,秦檜想起當年乘船贈扇的事,肯定會派人殺張安滅口的。他必須通知張安躲避,保護好這個重要的證人。辛次膺怕官兵設卡搜捕,隻好躲避著走偏僻小路,誰知他辛辛苦苦趕泗陽,卻發現張安家的房子已被燒成了廢墟。一位鄰居告訴辛次膺說:“三天前的半夜裏,張安一家不知被什麼人殺了,等鄰居們發現他家房子著了火,已經沒救了。”辛次膺聽了暗暗叫苦。忽然,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一股恐懼感襲上心頭。辛次膺擔心妻兒的安危,雇了馬車日夜趕路。等他到了家還是晚了一步,眼前的慘景,讓他差點暈過去。妻子馬氏被人砍掉一隻胳臂,倒在血泊中。辛次膺抱著她,呼喊了半天,她才醒過來。馬氏哭著說:“剛才來了一個大漢,進門就砍了我一刀。我問他有何冤仇下此毒手,那大漢停了手,說讓我勸你別再惹事生非了。”她哭了一會,又說:“幸虧兒子跟他舅舅學做生意去了,要是在家,恐怕要難逃性命了。”說完又哭起來。辛次膺欲哭無淚,他知道這是秦檜派來的殺手。這個殺手還有良心,留住了妻子的性命。但這一刀是警示他,讓他在家服侍斷臂的妻子,不要出門。想到了秦檜,辛次膺氣得咬牙切齒。馬氏看出他的心思,忍著痛說:“內奸不除,害國害家,你幹的是為國為民的大事,我不能拖累你啊。”趁著辛次膺不備,馬氏搖搖晃晃站起來,一頭栽進房門外的水井中,辛次膺一見此情,跪倒井旁,放聲痛哭。埋葬了妻子,辛次膺托鄰居照管房子和田地,並給兒子留下了封書信,又起身南行了。這一次他鐵了心:不扳倒秦檜,誓不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