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今人對類書的研究
上一節我們說過古人沒有關於類書的理論專著,他們對類書的意見表現得很零散,要瞭解古人對類書的認識,我們需要到史誌目錄、序跋、單篇學術筆記中去尋找。而今人類書研究的表現風貌卻和古人有了很大的不同。1943年12月,張滌華出版他在武漢大學做學生時寫的《類書流別》,這是我們所看到的近代學者係統研究我國古代類書的第一部專著,此書在1985年時又出了修訂本。在這之前和稍後,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0年出版劉葉秋的《類書簡說》,中華書局於1982年出版胡道靜寫成於60年代的舊稿《中國古代的類書》,商務印書館於1996年出版戚誌芬的《中國古代的類書、政書和叢書》。這些著作講得很全麵,營建的體係很完整,都分章集中係統地論述類書的性質、體例、起源、盛衰、功能、流弊,有的還對曆代重要類書進行分別重點介紹。這些著作體現了西學東漸,學術研究範式轉型背景下的類書研究風貌的變化。
這些著作對散見於各類古籍中的類書研究資料進行了清理,然後按照著者搭建的體係,分章編述類書的性質、體例等等,既簡明扼要,又集中深入,使讀者易於從總體上把握類書。
在這裏我們還要說明一點,類書的研究範式雖然實現了現代轉換,但許多很古典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學者們也仍然有熱情在現代範式下討論這些古典問題,比如類書的性質問題(或者說類書的定義問題)、類書的範圍問題。
一、今人的各種類書定義
“類書”這一概念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初的《崇文總目》、《新唐書·藝文誌》,在那以後它一直被各種官修私修目錄沿用。但古人在提出一個新概念後,並不習慣像今人那樣為其下定義,為類書下定義卻成了現代學者進行類書研究時首先麵臨的課題。介紹今人為類書下的種種定義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四庫全書總目》的類書類小序:
類事之書,兼收四部,而非經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內,乃無類可歸。《皇覽》始於魏文,晉荀勖《中經》部分隸何門,今無所考。《隋誌》載入子部,當有所受之。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應麟作《筆叢》,始議改入集部。然無所取義,徒事紛更,則不如仍舊貫矣。此體一興,而操觚者易於檢尋,注書者利於剽竊,輾轉稗販,實學頗荒。然古籍散佚,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託以得存。《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禦覽》諸編,殘璣斷璧,至捃拾不窮,要不可謂之無補也。其專考一事如《同姓名錄》之類者,別無可附,舊皆入之類書,亦今仍其例。
《四庫全書總目》是從應該如何著錄類書(類書在四部分類法中的位置)這個角度來寫這則小序的,沒有很明確地提出一個類書的定義。我們如果按照現在為新概念下定義的格式,將這則小序刪節一下,可以得到一個四庫館臣的類書定義:
類事之書,兼收四部,而非經非史,非子非集。……此體一興,而操觚者易於檢尋,注書者利於剽竊,輾轉裨販,實學頗荒。然古籍散佚,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託以得存。
這個定義雖然有虛擬的嫌疑,也還是有參考價值的。四庫館臣的定義描述了類書的兩個方麵:內容性質和使用功能。
要介紹今人的類書定義,我們先從幾部工具書關於“類書”的詞條開始。
《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之部》鄧嗣禹《敘錄》:
介乎雜家與總集之間,撏扯群書,囊括眾體,或分門別類,或以韻編排,或以數目為綱,或以無類可歸者,皆列入類書;以備一己之遺忘,供他人之參閱,作典章製度之資材也。
《辭源》(1988年修訂本)“類書”條:
采輯群書,或以類分,或以字分,便尋檢之用者,稱類書。以類分之類書有二:甲、兼收各類,如《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玉海》、《淵鑒類函》等。乙、專收一類,如《小名錄》、《職官分記》等。以字分之類書有二:甲、齊句尾之字,如《韻海鏡源》、《佩文韻府》等是。乙、齊句首之字,如《駢字類編》是。
《辭海》(1999年版)“類書”條:
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始於魏文帝時《皇覽》。曆代都有編纂,但多亡佚。現存著名的有:唐代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宋代的《太平禦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等。其體例分專輯一類和合輯眾類兩種,後者居多。通常以分類編排,也用分韻、分字等方法。有些被徵引的古籍,多有散佚,賴以保存了零篇單句,可供輯佚考證之用。
《中國大百科全書》之《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卷“類書”條:
摘錄、彙輯多種文獻中的原文,按內容性質分門別類地編排組織,以供尋檢徵引的工具書。中國古代類書後人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獻,成中國古籍輯佚、校勘和考證的重要資料來源。
我們再引兩名學者在其關於類書的專著中為類書所下的定義。
張滌華的類書定義:
類書工具書之一種,其性質與近世辭典、百科全書同科,與子、史之書,相去秦越。語其義界,則凡薈萃成言,裒次故實,兼收眾籍,不主一家,而區以部類,條分件繫,利尋檢,資采掇,以待應時取給者,皆是也(《類書流別》,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