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現存的唐代以前具有相當規模的類書,首推《北堂書鈔》。《北堂書鈔》曾與《藝文類聚》、《初學記》、《六帖》併在一起,號稱“唐代四大類書”。實際上它的成書是在隋代。虞世南雖然由隋入唐,在唐朝也做過大官,但《北堂書鈔》卻是他在隋朝大業年間作秘書郎時編纂的(參見《中國古代的類書》,64頁。)。書名上“北堂”兩字即透露出此中的消息。唐代劉餗《隋唐嘉話》中說:
虞公之秘書,於省後堂集群書中事可文用者,號《北堂書鈔》。今此堂猶存,而《書鈔》盛傳於世(《隋唐嘉話大唐新語》,11頁。)。
《郡齋讀書誌》更清楚地說: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仕隋秘書郎時抄經史百家之事以備用。北堂者,省之後堂,世南抄書之所也(《郡齋讀書誌校證》,649頁。)。
《北堂書鈔》,《郡齋讀書誌》說“一百七十三卷,分八十部,八百一類”,《中興館閣書目》說“一百六十卷,分一百六十門”。今本《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分十九部,八百五十一類。其部目如下:
帝王部後妃部政術部刑法部封爵部設官部禮儀部藝文部樂部武功部衣冠部儀飾部服飾部舟部車部酒食部天部歲時部地部
較之上文我們所歸納的一般類書的(也是唐代類書的)類目結構,《北堂書鈔》雖然缺少博物方麵的內容,天部、歲時部、地部也沒有置於卷首,但是已經體現出了相當的嚴整性。歲時部放在天部、地部之間。帝王部、後妃部位於各類人間事務之首,然後是政術、刑法等政府行為,接下來是服飾、舟車等生活日用。與唐以後的一般類書已經相近,祇是一些部類間的順序安排還有欠考究。天地、歲時被置於卷末且不說,把刑法放到禮樂之前,就明顯與儒家的王道觀念不合。
今本《北堂書鈔》有殘缺,不像《藝文類聚》、《初學記》保存得那樣完整,而且是虞世南個人私修的,人力物力有限。考慮到這些因素,再聯繫此書的部類安排和《藝文類聚》以後的類書的相似性,我們禁不住想,南北朝那些政府組織編纂的大型類書《華林遍略》、《修文殿禦覽》等,其類目設置是不是已經成熟了,唐代類書的類目結構是不是要溯源到南北朝?
隋代類書還有殘缺的《北堂書鈔》、《編珠》讓我們依稀仿佛。南北朝類書雖然有記載的不少,但都已經亡佚了,它們剩下的祇是在史誌中的一個名字。例如我們知道南朝梁代劉峻編有《類苑》,但也就僅此而已,《類苑》是什麼樣子,我們一無所知。《皇覽》、《華林遍略》這兩部官修巨製雖然很著名,但很早就亡佚了,像劉峻私修的《類苑》一樣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隋前類書流傳最久的當數《修文殿禦覽》。在南宋時,它還全部存在,《中興館閣書目》、《遂初堂書目》和《直齋書錄解題》都有著錄。遂初堂、直齋都是私人藏書。《隋誌》、兩《唐誌》等所著錄的《修文殿禦覽》是三百六十卷,直齋所著錄者也是三百六十卷,大概《修文殿禦覽》在南宋時還完善無缺。所以陳振孫說:“案《唐誌》類書,在前者有《皇覽》、《類苑》、《華林遍略》等六家,今皆不存,則此書當為古今類書之首。”南宋末年,王應麟撰《玉海》,著錄《修文殿禦覽》,並知其分二百四十部(類),也一定見過原書。明初的內府藏書《文淵閣書目》卷十一類書類著錄:“《修文禦覽》一部,四十五冊,闕。”則已不全。明末錢謙益藏書《絳雲樓書目》卷三類書類著錄:“《修文殿禦覽》一百六十四冊。”清乾隆年間餘姚盧沚藏書《抱經樓書目》也有“《修文禦覽》一百六十三冊”。似乎直到清代中葉,還有此書。但明、清兩代學者,從未見引用此書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廣徵天下圖書,也未得此書。大概明初以後,這本書纔不在世上流傳了(此段文字係引用《中國古代的類書》51~52頁,胡道靜先生個別文言味較濃的詞彙我們用了現代漢語替換,另外我們作了部分刪節,所以未給這段文字加引號。)。
《修文殿禦覽》從北齊一直流傳到明初,行世近千年,較之早早失傳了的《華林遍略》等南北朝類書,一定有它獨到之處。距離第一部類書《皇覽》,又過去三百多年了,這中間產生了多部官修和私修的類書,類書的編纂應該已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修文殿禦覽》的時代當不是類書編纂史上篳路藍縷的草創時代,而它距離唐初的《藝文類聚》差不多祇有五十年,所以這部書的類目設置對我們溯源唐代類書的部類結構很有意義。
《修文殿禦覽》雖然失傳了,但關於它的部類安排,其他一些間接的數據為我們提供了部分信息。《太平禦覽》卷六百一引唐代丘悅《三國典略》說:
齊主如晉陽,尚書右仆射祖珽等上言:“昔魏文帝命韋誕諸人,撰錄《皇覽》,包括群言,區分義別。陛下聽覽餘日,謄言緗素,究蘭台之籍,窮策府之文,以觀書貴博,博而貴要,省日兼功,期於易簡。前者修文殿令臣等討尋舊典,撰錄斯書,謹罄庸短,登即編次。放天地之數,五十五部;象乾坤之策,成三百六十卷。昔漢世諸儒,集論經傳,奏之白虎閣,因名《白虎通》,竊緣斯義,仍曰《修文殿禦覽》。今繕寫已畢,並目上呈,伏願天鑒,賜垂裁覽。”齊主命付史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