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采用二級目錄,共四十八部,各部下有小的條目若幹,現將其部目羅列如下:
1良吏2酒事3孝4幼智5露6直諫7降雨8霹靂9九天10十端11仁義12降雪13九流14四異15老16賣龍17卒18地19舌20高危21明器22溪23劍24俠25六夷26留客27虹金28夫妻29歸藏30箸31口才32補孝33續孝34墳籍35石補36石37太保38齋39塚40坡阪41添石42嶺43嶺巖44崖45坑46窟47穴48井
據王三慶先生的考證,此書諱“淵”、“民”、“治”,似為天寶前不知名作者編纂之書。此書的部類排列十分隨意,看不出其中隱含有什麼邏輯道理。“良吏”屬職官,後麵不接精忠報國的“直諫”卻接著荒唐的“酒事”,“酒事”後麵卻又是屬於德性的“孝”;在一般類書中同屬於“天部”的“露”、“降雨”、“霹靂”、“降雪”等門並沒有緊緊相連在一起,它們中間混亂地插著“直諫”、“九天”、“十端”、“仁義”諸門。說它顛三倒四一點也不為過。在部目中既有“孝”,還有“補孝”、“續孝”;既有“石”,還有“補石”,短短兩卷就又“補”又“續”的,簡直不像首尾呼應的一部圖書。像這樣雜亂的小類書,敦煌卷子中還有不少。
小結:一部類書是否有一個嚴密部類體係,不但與類書所產生的時代有關,更與類書的編纂者有關。如果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後盾,該類書自然可以包羅宏富,體例嚴整。如果人力物力都很單薄,編纂的目的又不嚴肅,急功近利,該類書自然就編得草率、雜亂。我們要衡量一個時代的類書編纂水平,要以那些規模大、編纂目的嚴肅的類書為標準。最能代表唐代類書編纂水平的自然是《藝文類聚》和《初學記》。像敦煌卷子中那些雜亂的近於書鈔的小類書在各個時代都有,如果以它們來衡量各個時代類書的編纂水平,那麼我們很難看出類書的編纂是如何進化的。
第二節唐代類書的撰述體式
唐代類書的撰述體式歸納起來一共有九種:書鈔體、誌人小說體、碎語體、駢語體、對語體、四言對句體、詩體、賦體、問答體。後世類書的所有撰述體式在唐代差不多都可以找到。下麵我們一一對這九種體式進行描述。
1.書鈔體
所謂書鈔體,就是分門別類地抄錄事類,比如《藝文類聚》“風”字條下的敘事部分,將《尚書》、《左傳》等書中許多有關風的事類抄錄在一起,而並不對摘自這些書中的原材料在文字上進行加工。這是最古老的,也是最一般的類書編纂體式。《皇覽》以下的早期類書大概都是采用這種體式。宋初的《太平禦覽》以北魏的《修文殿禦覽》為藍本,是這種體式一個顯著的範例。在唐代類書中,使用這種體式的有魏徵的《群書治要》,《藝文類聚》和《初學記》的敘事部分,還有以《勵忠節抄》為代表的一些敦煌類書殘卷。為了較形象地說明這種體式,下邊我們以《藝文類聚》子目“風”的敘事部分為例略作分析。
《藝文類聚》子目“風”敘事部分:
《爾雅》曰:“四氣和為通正,謂之景風。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穀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
《尚書》曰:“休徵,曰聖,時風若。”又曰:“周公居東二年,天大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啟金縢之書,迎周公,天乃返風,禾盡起。”
《左氏傳》曰:“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
《老子》曰:“飄風不終朝。”
《毛詩》曰:“習習穀風,以陰以雨。”又曰:“終風且曀。”又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又曰:“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禮記》曰:“立冬之日,東風解凍。”
《禮稽命徵》曰:“出號令,合民心,則祥風至。”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則祥風至。”
《尚書大傳》曰:“舜將禪禹,八風修通。”又曰:“成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迅雨,意中國有聖人乎。’”
《莊子》曰:“列子禦風而行,泠然,旬有五日而後反。”
《國語》曰:“海鳥爰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三日,展禽曰:‘今其有災乎?’是歲也,海多大風。”
《荊州星占曰》:“箕星一名舌,動則大風至。”
《風俗通》曰:“飛廉,風伯也。風師,箕星也。”
《管公明傳》曰:“公明言樹上已有少女微風,其雨應至矣。”
《周生列子》曰:“夫犬葛葉之風,不應八節。”
《風土記》曰:“六月則有東南長風,俗名黃雀,長風時,海魚變為黃雀,因為名也。”
《括地圖》曰:“奇肱氏能為飛車,從風遠行。湯時,西風吹奇肱車至於豫州,湯破其車,不以示民,十年,西風至,乃複使作車,遣歸,去玉門四萬裏。”
《論衡》曰:“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五日一風,風不鳴條。”
《述徵記》曰:“長安宮南有靈台,有相風銅烏,或雲此烏遇千裏風,乃動。”
《神仙傳》曰:“葛玄行,遇神廟,乘車不下,須臾,有大風逐玄,埃塵漲天,玄大怒曰:小邪敢爾,即舉手指風,風便止。”
劉欣期《交州記》曰:“風母,出九德縣,似猿,見人若慚,屈頸,打殺,得風還活。”
《風俗通》曰:“風或清明來久長,不搖樹本枝葉,離地二三丈者,此有龍德在其下,風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風。”
《楚辭》曰:“光風轉蕙泛崇蘭。”又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十洲記》曰:“炎洲,在南海中,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狀如狸,以鐵椎鍛其頭,數十下乃死,張其口向風,須臾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