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唐代類書的編纂(7)(1 / 2)

夫論人道之中,身形浮。多諸罪業,喜造諐瑕。仁智道消,恩良義絕。所以崔杼殺君,商君害父。七雄並爭,六國連縱。互騁憍奢,各衒淫蕩。淳風永盡,美化不行。三毒兢興,十纏爭發。四流浩漫,五蓋幽深。顛倒無明,轉複滋甚。遂使生同險樹,命等危城。口蜜易消,井藤難久。壟頭鬆下,哭響摧殘;廣巷重門,悲聲嗚咽。今人中,悉皆懺悔。絓是圓首方足上智下愚。西盡瞿耶,東極於逮,北窮單越,南罄閻浮,乃至板屋氈帷,文身被髪,飲血茹毛,巢居穴處,雕蹄黑齒,倒住傍行,弱水毛浮,危峰繩度,邊城遠戍,裝甲負戈,囹圄鏁囚,簷金棒木;並願各修禮讓,人稟孝慈,息放蕩之心,斷荒淫之色。質齊金石,體類高華。八難不侵,九橫長遣也(《法苑珠林校注》,150頁。)。

《道教義疏》每一條目下,分“義曰”和“釋曰”兩部分。“釋曰”相當於《藝文類聚》、《初學記》等的“敘事”部分,雜引群書,對相關事類進行闡釋。“義曰”相當於《法苑珠林》的“述意部”,是用駢文寫成的總綱(關於《道教義樞》的體式,請參看王宗昱《道教義樞研究》之《道教義樞》校勘部分。)。《法苑珠林》的“述意部”、《道教義疏》的“義曰”,與《後漢書》、《文心雕龍》等書每篇後的“讚曰”近似,都是用駢體所寫的總綱或者概論。

9.問答體

問答體采用問答的方式組織各類知識。一般來說這些知識都是很基本的常識。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唐代問答體類書祇有一些敦煌殘卷,這些殘卷都是些啟蒙讀物,如[《節本珠玉鈔》甲](轉引自《敦煌類書·錄文篇》,561頁。):

孔子問曰:人皇之後,有誰承之?

老子答曰:有伏羲代之。

孔子問曰:伏羲之後,治化何似?

孔子曰:神農之時,何以治化?

老子答曰:在有伏羲,逢男夫,逢女婦。無有尊卑,走及禽獸,茹毛血食,不立禮儀而治。

傳說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節本珠玉鈔》甲]就假託孔子與老子的問答,普及一些曆史文化常識和日常生活中應遵守的禮貌規則。

王三慶先生認為問答體“實自文賦體中之策問進化”(《敦煌類書·研究篇》,9頁。),也就是說所以采用問答體,是受科舉考試策論的影響。王先生的觀點自然很有道理,不過,就“問答體”類書的興起,我們還可以補充一些別的意見,這些意見與王先生的觀點並不衝突。在展開論述之前,我們再引錄一段問答體類書。《雜抄》[六]論五姓五行三老三備(轉引自《敦煌類書·錄文篇》,550頁。):

何名五姓(聲)?宮、商、角、徵、羽。

五姓作何聲色?黃聲宮、白聲商、青聲角、赤聲徵、黑聲羽。

何名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各有何味?金味辛、木味酸、水味鹹、火味苦、土味甘。

五味各屬何色?辛色白、酸色青、鹹色黑、苦色赤、甘色黃。

何名三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

何名三備?君、父、師。

唐代有一本解釋佛教名詞的小類書《法門名義集》。此書雖不是問答體,但其體式卻和《雜抄》很相似,我們也將此書引錄一段:

三毒貪欲、嗔恚、愚癡是也。此毒能生萬咎。

五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是五欲也。……

四惑我見、我愛、我慢、無明、謂之四惑。是第七阿陀那識生。

八邪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如果在“三毒”、“五欲”等專名前,加上表疑問的“何名”,變成“何名三毒?……”“何名五欲?……”不就和《雜抄》的問答體一模一樣了嗎?

《雜抄》並非全都是問答體,其中最末幾條都不是。這裏我們摘錄其中一條,《雜鈔》“世上有十種劄室之事”(轉引自《敦煌類書·錄文篇》,558頁。):

見他著新衣,強問他色目,是一。見他鞍乘好,強逞解騎乘,是二。見他人書籍,擅把披覽,是三。見他人弓矢,擅拈張挽,是四。見他所作,強道是非,是五。見他書蹤,強生彈剝,是六。見他鬥打,出熱助拳,是七。見他諍論,旁說道裏(理),是八。賣買之處,假會鄽談,是九。不執一文,強酬物買,是十。

這就和《法門名義集》沒啥差別了。李商隱編有一本小書《雜纂》。《直齋書錄解題》評此書曰:“俚俗常談鄙事,可資戲笑,以類相從。今世所稱‘殺風景’蓋出於此。”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評此書曰:“(義山)書皆集俚俗常談鄙事,以類相從,雖止於瑣綴,而頗亦穿世務之幽隱,蓋不特聊資笑噱而已。”《雜纂》的內容和《雜抄》最末非問答體的這幾條非常相似,比如其中“強會”那一段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