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類書與文學(6)(1 / 3)

善寫公牘駢文的陸贄也曾編有一部類書:《備舉文言》(有關此書的詳細情況請參見本書附錄二“唐代類書提要彙編”之《備舉文言》條。)。薑書閣先生說:

陸贄奏議就是中唐時期的新體駢文公牘,就是駢文的新發展。它以真摯曲暢特點,罕用典事而情理兼至。故雖亦以排偶的語句行文,而詞顯意明,情切理當,絕無重迭冗遝、繁碎漫緩之弊,而有淺近易解、精警感人之效。這就通行數朝一直沿用了四五百年的駢體章表開闢了一條新路,從而延續了公牘駢文的生命(《駢文史論·陸贄奏議之駢體》。)。

陸贄的駢體公文,和一般駢體公文不一樣,不講究典故辭藻,淺近易解。類書對他來講其意義就不再是成語、典故的數據庫了,類書更多的是為他提供作各種政論的知識背景。在上文“類書與製舉”中,我們討論過《群書會元截江網》等類書怎樣為作策論的舉子們提供曆代製度簡說,以及古往今來的好議論。陸贄大概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類書。關於宰輔大臣們如何利用類書,請參看本書緒論第一節“類書的多重身份”之“類書:宰輔之書”。

公牘文的專業作者分為兩類,一是上麵我們剛講過的中央翰林院、中書省的官員們,二是地方方鎮幕府的判官、掌書記之類。下麵我們就來看掌書記等的文字生活(對地方幕府中掌書記等的文字生活的描述,主要參考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一書。)。

翰林學士是皇帝的秘書,代皇帝寫下行的詔令;掌書記等則是方鎮幕主的秘書,代幕主寫上行的呈報朝廷的奏章。這些奏章很重要,起著溝通方鎮與朝廷的作用。而且若奏章得到皇帝賞識的話,奏章的執筆者,也就是判官、掌書記們,有可能被皇帝調到翰林院知製誥。令狐楚就是因為在太原幕府中章奏文章很著名,被徵調到中央知製誥,然後平步青雲的(參看《唐才子傳校箋》卷五,379頁。)。所以當時的文士很注重上呈給朝廷的章表。

幕府的文字工作很繁重,除了給朝廷的奏章外,方鎮本身的文書往還也很多,如徵辟、獄訟,還有方鎮之間的溝通。方鎮上呈給朝廷的奏章,還有方鎮之間的文書,除了軍國大事以外,許多都是禮儀性的,相互賀節、賀官、候問起居、答謝等等。因此在唐代的方鎮幕府中存在著一大批文人,在幕府從事文字工作,在當時的文士來說,是一種很普遍的職業。特別是到了中晚唐,中央政府越來越軟弱,地方藩鎮的權利越來越大,幕府大興,幕府章奏之學成了很吃香的謀生手段。有的文人進士及第後,先入幕府,然後升入中央。有的文人則一輩子輾轉於幕府之中,靠駢四儷六地寫章表維生。李商隱是後一類文人的代表。

幕府章奏和朝廷詔令一樣,都是高度程式化的官樣文章,這樣的文章有很多定格,很多套路。要在幕府裏從容地完成繁重的文字工作,必須對這些定格、套路很熟悉。因此有些文人就借用了類書的編纂體式,對公牘文的各種套數進行彙總、排比、整理,編成一些小冊子供自己公文寫作時參考。《直齋書錄解題》類書類《金鑰》條雲:

唐太學博士河內李商隱義山撰。分四部,曰帝室、職官、歲時、州府。大略箋啟應用之備。

《郡齋讀書誌》類書類《記室新書》條雲:

唐李途撰。采摭故事,綴偶儷之句,分四百門。途,中和中東川掌記,因以名其書雲。

為了更好地理解李商隱等人所編的這類小工具書,我們在這裏簡單談談表狀箋啟書儀。所謂表狀箋啟書儀,就是指幕府的文職人員代幕主所寫的各種官用書信,也就是表、疏、章、奏等。這種書儀類著作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實際使用過的表、狀、箋、啟書信集成;另一種則是無具體人名、事件,按照表、狀、箋、啟規定套式設計的範文樣本(參見《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80頁。)。前者以令狐楚《表奏集》、溫庭筠《漢南真稿》、李商隱《樊南甲、乙集》、劉三複《劉三複表狀》、劉鄴《甘棠集》為代表。後者則以鬱知言《記室備要》和與其性質相同的一係列不知撰者姓名的敦煌卷子為代表。這兩種書儀類著作古人都歸入集部算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