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附錄二:唐代類書提要彙編(3)(1 / 2)

《類林》:古類書。《新唐書·藝文誌》著錄為十卷,唐於立政撰。王重民考定立政乃唐初名宰相於誌寧之子,卒於玄宗前。該書以事為類,引用古經、史、子著述綴輯而成,所引佚書甚多。敦煌卷子至少存三號:P2635、Дx970+6116,均為殘卷,所存不多。另,1908年俄國克茲洛夫於黑水城獲西夏譯本雕版《類林》,存卷二尾及卷三至卷十。王三慶《敦煌本古類書語對研究》對《類林》係類書曾作過複原研究。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楊寶玉)《中興館閣書目》雲:“於政立《類林》十卷,分五十目,記古人事跡。”作者“於立政”,《中興館閣書目》、《宋史·藝文誌》並誤作“於政立”。

《事林》:通俗性小類書。P4052。冊子裝。四頁,原抄者以淡墨於封麵題“事林一卷”。所錄為董仲舒至路溫舒八人勤學勸學等事,可能為當時學仕郎自其他類書抄錄而成,屬《類林》係統,未必是正規類書。王三慶《敦煌古類書研究之一——〈事林一卷〉(P4052)研究》(載《敦煌學》第十二輯)有錄文校箋。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楊寶玉)

《新集文詞九經抄》:唐通俗性類書。具有啟蒙讀物性質。S5754、8336,P2557、2598、3169、3368、3469、3615、3621、3990、4525、4971,Дx247、1368、2153。作者不詳。一卷。摘抄九經諸子三史中有助於培養忠臣孝子、節婦義夫的名言佳句四百三十五則而成。約在宋代佚失,賴敦煌卷子得重現於世。P3621與P2598內容正相銜接,係同一寫卷斷裂為二,可拚湊綴合成具有首題、尾跋、內容完整之《新集文詞九經抄》一卷並序。全卷含序文約一萬一千一百字。鄭阿財《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對此書進行了全麵的整理與研究,並校箋全文。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白化文)

《雜抄》:童蒙教育用書。代表性的為P2721,首尾完具,包括首尾題與序文在內,約五千字,凡一百六十四行。首題:“《雜鈔》一卷,一名《珠玉鈔》,二名《益智文》,三名《隨身寶》。”尾題:“《珠玉新鈔》一卷。”全卷采問答體,抄撮常識、典實,供誦讀用。著錄者十四號:S4664、5658、5668、5755、9491,P2721、2816、3393、3649、3662、3671、3683、3769、3906。其中S5658與P3906可綴合,S4663與P3393可綴合。不著撰人。《通誌·藝文略》及《宋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均著錄有“張九齡《珠玉抄》一卷”,或係敦煌本祖本所出。《大元通誌條格》卷五“傳習差誤”條:“至元十年五月,大司農各道勸農官申各路府州司縣:在城關廂已記長學外,據村莊各社請教冬學,多係粗識文字之人,往往讀《隨身寶》、《衣服雜字》之類,枉誤後人,皆宜禁約。”可知此書當時尚流行於民間。日本那波利貞《唐抄本雜抄考》(《支那學》第十輯,1942;又收入《唐代社會文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77)移錄P2721全文。朱鳳玉《敦煌寫本〈雜抄〉研究》(載《木鐸》第十二輯,1988)據十個寫本作成校錄本。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白化文)

《文詞教林》:童蒙修身讀物。具有小類書性質。P2612。兩卷。今存上卷。抄有《新集〈文詞教林〉卷上》(首題)十三行,未抄完。下接抄《〈文詞教林〉卷上並序》(首題),三百零九行,首尾完具,引書六十五種,勒成二百二十四則,其性質、內容與形式、體製,均與《新集文詞九經抄》相似。鄭阿財《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有錄文。王三慶《敦煌類書》有錄文、圖版與考訂箋釋。(楊寶玉)

以下敦煌類書提要摘編自王三慶《敦煌類書》。

《事森》:本書作者不詳。凡存二卷。書名既題《事森》,篇名又不出《類林》範疇,事類近乎《類林》原有,行文體例亦與《類林》一致,當可斷言乃受《類林》一書影響而有意與《類林》爭勝之改編本。

《雕玉集》:《崇文總目》、《宋史·藝文誌》等曾經著錄,二十卷本,不著撰者。其後,諸家書目未再記載,大概元明以後亡佚。唐朝天寶年間,這書傳入日本,在《日本國見在書目·子部雜家類》留下“十五卷”的記錄。現在日本真福寺所藏殘存第十二、第十四卷的二卷本《雕玉集》可能就是當日轉錄的遺物。在這兩卷卷尾分別題寫著:“用紙一十九張,寫[於]天平十九年(747)歲在丁亥秋七月日。”及“用紙一十六張,天平十九年歲在丁亥三月寫”。這是《雕玉集》成書年代下限日期的一個明證。這個殘卷每卷之前,各有該卷篇目,每篇中又有該篇事文濃縮而成的四六對句,形成更容易連類記誦的四六駢語形式,在類書史上是一個新創體例和科學方法的實踐。不過《雕玉集》並非一完全新編的作品,它是承襲於立政《類林》的一部增刪改編本。它取用《類林》之篇目事類,然後自己加上篇前韻語及適合對句的事類。(《雕玉集》,非敦煌類書,但這條提要也是根據王三慶先生的話所編寫。胡道靜先生以為此書的產生年代在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