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伯琦(1298-1369):元代學者、詩文家。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鄱陽(江西波陽)人。父親周應極於元至大德間為翰林侍製。周伯琦自幼隨父遊京師,八年(1341),任宣文閣授經郎。以後屢次轉官,皆在宣文、崇文之間。順帝曾呼其字而不名,特命為廣東廉訪司檢事。至正八年(1348)召入為翰林侍製,累升直學士。至正十二年(1352),與貢師泰同擢監察禦史,兩人皆為南士之望。後因失守寧國被糾劾,至正十七(1357)年奉命招張士誠降,留居平江十餘年。直到朱元璋攻破平江,他才歸鄱陽,不久去世於故裏。生前工書法,曾撰《六書正訛》五卷,《說文字原》一卷,《元詩選》選其詩七十七首。分別題為《伯溫近老集》及《伯溫扈從詩》等。
九月一日還自上京①途中記事
【背景略述】
這首詩為作者當年以翰林侍製的身份受朝廷派遣歸來,隨隊在途中所作。詩中主要是對長城關隘及其自然狀態的記述,並對家鄉的眷念和歸還故裏的企盼。
北口②七十二,居庸③第一關。峭厓屏列翠④,急澗玉鳴環⑤。佛閣騰雲霧⑥,人家結市闤⑦。馬前軍吏侯,使節⑧幾時還。
【詞語注釋】
①上京:原指古代對京都的通稱。但遼時契丹同會元年(938),改皇都為上京臨潢府。故址在今遼寧巴林左旗南。另有金初沿襲遼製,仍稱臨潢府為上京,天眷元年(1138)改為北京,以京師上寧府為上京,故址在今黑龍江阿城南名白城。
②北口:指河北省境內的長城諸口。
③居庸:即居庸關,在北京市西北。其關城高28米,地勢險要,不愧“鎖鑰”之稱。
④形容山勢險要,猶如障屏環列。厓,與崖同。
⑤此是形容澗水在陡峭山穀裏急速的流動,似玉環相碰撞而發出的聲音。
⑥言高山半腰上的佛閣被雲霧繚繞。
⑦意思是人們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街市。闤huan音環。
⑧使節:朝廷派遣辦事的官員。這裏是作者的自稱。
【佳句采擷】
北口七十二,居庸第一關。
魯淵
【作者簡介】魯淵:生卒不詳。字道原,淳安(今屬浙江)人。元至正辛卯(1351)進士,官浙江儒學提舉。明初,征修禮樂書,授江西按察司檢司事,以病辭歸。有《魯道原詩集》。
重九
【背景略述】
這首詩作者寫於元蒙軍已經占據了大江南北,詩人遠離家鄉,時值重九之節,難免有思鄉客愁之感,凝聚在詩中的字裏行間,目睹田園的寥落,家鄉的失陷,無不引起詩人的深沉的悲哀與痛心的感傷。“蓬鬢轉添今日白,菊花猶是去年黃”,物是人非,河山誰屬?
白雁南飛天欲霜,蕭蕭風雨又重陽。已知建德非吾土①,還憶並州是故鄉②。蓬鬢轉添今日白,菊花猶似去年黃③。登高莫上龍山路④,極目中原⑤草木荒。
【詞語注釋】
①已知句:作者借用漢魏“七子”之一的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和唐人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的句意。建德:在浙江,將為元軍所占領。
②還憶句:此用劉皂《次朔方》:“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的句子。並州:今山西太原市。
③此聯句意為鬢發現在已增添了不少白發,而菊花卻仍如去年那樣呈黃。
④登高句:首征西大將軍桓溫九月九日遊龍山,賓僚鹹集。皆著戎服。有風吹落其參軍孟嘉之帽,桓令孫盛作文以嘲之,嘉即時作答,四座歎服。後遂用為“登高”之典故。宋辛棄疾《念奴嬌.重九席上》:“龍山何處,記當年高會,重陽佳節。”
⑤極目:遠望。盡目力所視的能見度。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河南大部,山東西部和河北、山西南部的地方。
【佳句采擷】
蓬鬢轉添今日白,菊花猶似去年黃。
高棅
【作者簡介】高棅:生卒不詳。字彥恢,長樂(屬福建)人。永樂初以布衣召入翰林為待詔,升典籍。
九月八日郭南山亭宴集分得下字
【背景略述】
統治中原大地八十餘年的元蒙殘酷政權終於被驅逐出去,大明初期社會得到相對安寧。詩人以一介小官參與社會活動,他目睹現實情況的轉機,在先後兩種不同的政治製度的對比下,詩人既有喜悅的感歎,又有痛定思痛的悲傷,這首詩較真實地反映了初明社會的情況。
海國霜氣涼,秋聲落遙野①。乾坤肅以清,收納屬多暇②。出郭尋幽期③,同人命軒駕④。載酒入翠微,憑高憩層榭⑤。蒼山橫黃雲,大江天同瀉⑥。飛雨霞際晴⑦,夕陽雁邊下。江山滿陳跡⑧,今古成代謝。高興殊未平,臨風獨悲吒。
【詞語注釋】
①首聯是對涼爽清新的秋天之描繪。海國:猶為大國,即指中國。遙野:廣闊的原野。
②上句意為天下(泛指國家時局)已經整飭平靜下來了。乾坤:原指《周易》中的二卦,這裏是言國家與社會相對安定。下句言為百姓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收納:獲取。多暇:意為讚歎或壯大。暇,讀jiǎ,同甲音。
③郭:這裏指城的外城,古俗言“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幽期:意為秘密的期約,後多指男女間的私約。這裏是指詩人和友人的預約之意。
④同人:亦同仁也。命:這裏為差使的意思。軒駕:原為帝王的車架,此處是指有篷的大輪車。
⑤此句是說帶著酒上山。翠微:即青山。層榭:指建有數層類似閣子的亭榭。
⑥此意為順暢。寓意國家政令的通行普天之下。
⑦意為雨過天晴。飛雨:急速的暴雨。
⑧陳跡:泛指過去的事。這裏猶言一朝一代的曆史。唐人高適《高常侍集.宋中》詩:“幽幽一千年,陳跡唯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