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將煙草點燃,可以多漫長(2 / 2)

日本江戶時期,好擺譜的登徒子,或是冶豔的藝伎舞姬,都使白銀或純金做煙杆。當然日本人趣味怪異,會在煙杆上雕繪蜘蛛、蛤蟆一類動物,另求別致還是為啥,那就天曉得了。

正經的煙鬥,主要是歐洲人使。最早歐洲人的煙鬥,是先用燒瓷。荷蘭與英國那時航海業發達,率先跟東南亞勾兌好了茶葉瓷器貿易,也學會了燒瓷,所以燒製瓷煙鬥甚為發達。玩了百來年瓷鬥,大家轉了頭,開始發現木製煙鬥的好處:一不易碎,二輕便,三便宜。隻要能解決以下問題——木頭耐燃不裂、沒怪味、幹燥、堅韌、透氣——那就遠勝於瓷鬥。於是瓷鬥遂成古董,歸收藏家玩了,大家一窩蜂,開始造木煙鬥。

世上木頭浩如煙海,要試出哪種最佳實是困難,但煙民熱情過於高漲,在試過了櫻木、杜鬆、楓木、櫸木、花櫚、櫻樹諸般種種之後,大家終於有了個結論:石楠樹根木最好。一來石楠樹根天生抗燃,點不著;二來石楠樹根本身為了吸水分供樹生長,有極好的吸附性能。地中海地區的石楠樹根,因為要在岩石沙地裏取水,所以格外茁壯。懂行的專家,看見棵好石楠樹,就會刻意修剪枝幹,讓樹根特別發育,又不會過於堅硬。到了時節,伐將下來。先把木頭削成煙鬥雛坯,擱著風幹,等水分幹透,動手製造。20世紀60年代之後,丹麥仗著林木多產、匠手如雲,成了世界石楠樹根煙鬥的霸主,一如葡萄牙壟斷歐洲酒瓶軟木塞似的。

當然也不是說,世界人民隻有任丹麥人壟斷,在石楠樹根煙鬥之路上一去不返了。眾所周知,土耳其人抽阿拉伯水煙,也酷愛長煙杆。《基督山伯爵》裏,大仲馬為了誇飾基督山的豪富,擺了以下的譜:其女奴海蒂抽的長煙筒,煙管是珊瑚所製;眾人喝咖啡時,也搭配抽長煙筒,配上好的土耳其煙絲。但土耳其人對煙鬥的貢獻,依然不朽,普遍認為,是他們發掘了海泡石煙鬥。話說海泡石這礦石,在煙民眼中著實美妙:其質輕,方便持握;多孔,便於透氣;質地柔軟細膩,又呈白色,可以任藝術家雕琢描繪,可塑性觀賞性還在石楠樹根之上。最後被煙油熏染,年深月久,色澤會變成深邃的棕金色,愈玩愈美,好比老北京人揉文玩核桃。海泡石做煙鬥,與木煙鬥又不同:按原石大小,確定煙鬥造型,然後打磨雕刻,烘幹拋光,這才算完。

也有下裏巴人的材料,比如,印第安人早年做煙鬥,就地取材,用的是玉米芯。休看此物粗賤,仔細想想,玉米芯多孔散熱,輕便易握,還口感清甜。缺點是容易燒焦,不耐久用,但太便宜啦,隨用隨拋。麥克阿瑟元帥愛舊煙鬥,收藏甚多,但自己行軍打仗,叼根25美分的玉米煙鬥,絲毫不以為然,一如斯大林老愛抽棗木煙鬥似的,不在貴賤,在於自己喜歡罷了。

煙鬥雖小,但結構複雜,正經可以分十來處:鬥窩、鬥缽、通風口、鬥杆、榫眼、榫頭、閥杆、送氣口、鬥嘴、鬥孔,樣樣都很瑣碎。鬥窩大小深淺,風口的寬窄,鬥嘴的舒適度,送氣口的大小……處處得見功夫。煙鬥本身得晶瑩圓潤,讓人握著舒服,能隨意把玩。

好煙鬥不能叼著狠抽,而是如呼吸般,吹兩口,吸一口。抽太快了,舌頭發苦,煙鬥燙手,苦差事。抽到半途想休息,不必特意熄火。雪茄不想抽了,擱著就是,還能靠煙灰冷卻;煙鬥亦然,不想抽了,擱一會兒,就熄火涼了。

煙鬥抽完了,瑣碎細節才剛開始。煙鬥和雪茄一樣,不能忙著清積灰。雪茄的積灰可以保持溫度,煙鬥的積灰能養護鬥窩,以免傳熱燙手。當然,煙灰積多了,鬥窩會裂,得趁鬆時磕磕,但力度得掌握好,不能磕硬物,不然煙鬥就折了。抽久了,鬥窩裏自然有煙油雜質,得使絨芯子來清理。至於日常養護,更是得小心翼翼。所以抽煙鬥抽雪茄,買來容易,之後一整套活計,那就等著瞧吧。

抽煙鬥最重要的,是得有自知之明。直截了當地說,許多煙民嚐試雪茄和煙鬥,是衝著範兒去的——煙鬥老成睿智,雪茄指點江山,看上去很美。但如果衝著範兒去,很是因小失大。巴爾紮克說過一句話,頗為刻薄:“許多上等人會選擇煙鬥,但煙鬥不會造就上等人。”慣抽雪茄和煙鬥的人最後一總結,無非就是那幾句:挑自己最喜歡的,然後平平靜靜地享受。如果時刻擺著“我在抽煙鬥,你們快看我多帥氣”的模樣,最容易招不痛快。還是麥克阿瑟的例子:他老人家日常抽玉米棒子煙鬥,坦然大方,是因為自知甚明,完全不用靠名牌煙鬥來彰身份顯貴氣。當然也有英國溫莎公爵這樣,專愛收藏新煙鬥的人物,但那是衝著收藏去的,也不是為了擺譜使。蕭伯納常年叼個舊煙鬥,有位暴發戶看不過去,想贈他個名貴新煙鬥,蕭伯納婉言謝絕,順手抖了句“我的靈感都來自這舊煙鬥,所以它已經給我創造了難以計數的價值”,四兩撥千斤,輕輕就把人家給損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