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界有個小神話,說法國香水所以雄霸歐洲,是因為古代巴黎格外髒臭,需要有些什麼來遮味道。又傳路易十四一輩子就洗過那麼三兩回澡,其臭可以想象,所以格外用香水遮羞……但這些故事,忽略了一點:論到古代,大家都不幹淨。中國漢朝的時候,官員還要口含丁香,以免熏著天子呢,怎麼單就法國人琢磨通透了呢?
事實是,香水這玩意古已有之。英語叫perfume,法語叫parfume,語源是拉丁語,par fumum,“穿過煙霧”。這玩意最初非歐洲人專利,實與許多香料一起乃東方產物。一般學者承認,西方世界所見史上最早香水,來自塞浦路斯島,也就是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發生那地方;雖在地中海東,如今算歐洲地界,但南臨埃及,東望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公元前波斯和希臘隔著愛琴海打架那會兒,真還算是東方。
香水初現,是因為人有感官需求。人類好逸惡勞、喜新厭舊、愛香憎臭,乃是天性。在古代世界,衛生不彰,臭的東西多,香的東西少,所以香料格外招人愛。金庸《書劍恩仇錄》裏,香香公主吃花,身上自帶香味,純屬想象,但人類最初製香,確實是打花上來的。公元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人們,就曉得拿油去浸花,浸到後來,油中便帶花香:這是最原始的香油了。羅馬和平時期,流行豪奢享受,大家吃飽了飯,還要到後院去吐,以便騰出肚子,繼續饕餮。這時候,東方來的土法香油,當然也得派用場:把香油們灑在小鳥羽毛上,放小鳥滿廳堂飛舞,於是滿室香氛流動。聽著很科幻,但羅馬人就是愛這麼玩。
中世紀前期西歐割據紛亂時節,阿拉伯人對香水發展起了大作用。一來阿拉伯人占領的地界,從北非、地中海東岸到中東,恰好是香料植物遍布的地界兒,不愁取材;二來阿拉伯產無數化學家,這不,蒸餾酒和唇膏也是他們發明的;三來那會兒阿拉伯人和基督徒,都相信香料是大寶貝—基督徒覺得香料代表著天堂,阿拉伯人則相信香味是上天的啟示,吃胡椒拌肉粥可以壯陽,通過熏香能跟神靈溝通。波斯灣一帶,至今有些地方的居民相信:隻要把乳香一燒,念念經文,就能跟真主聊天。所以9世紀時,阿拉伯人已經總結出百來種製香方子,其玩法依然是從植物和動物身上萃取,然後以試劑固定其香味—說難聽點,就還是一堆液體,裏麵漂浮些植物殘骸,最後提出點香味來。
偉大的伊本·西那先生,波斯史上著名的哲學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在公元1000年後不久,給世界帶來了千禧年禮物。眾所周知,阿拉伯人完善了蒸餾酒技術,使歐洲人民有了烈酒喝,但在此之前幾百年,西那先生發現了:他可以用蒸餾技術,打花朵裏蒸出香味精華來。他老人家身體力行,蒸出了玫瑰花味的香水。這是個劃時代的創舉:打這以後,貴人們再也不用把植物葉子連油抹得一頭一臉,而是可以優雅從容,把提煉萃取的香水往身上灑了。歐洲人對這事,還是後知後覺。一般認為,得到了1221年,他們才曉得香水這玩意,還虧了十字軍東征,到東方見了世麵。那會兒在西歐,香水稀罕,到14世紀了,匈牙利人都製出了“匈牙利水”—也就是通過蒸餾,用酒精固定了多香味混合的混香水—法國人都還不曉得這是何物呢。
這裏不免要提一句偉大的凱瑟琳·德·美第奇奶奶了。眾所周知,凱瑟琳是佛羅倫薩大豪族美第奇家的閨女,教皇的親戚,嫁給了法國國王亨利二世。那時節,佛羅倫薩是歐洲的鮮花,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切裏尼們在那裏開花結果,散播文藝複興的藝術種子,而法國還是個剛打贏了百年戰爭不久的土包子地方。美第奇阿姨去法國馬賽大婚時,帶去了無數法國人沒見過的稀罕玩意:比如東羅馬流傳過來的雕塑,比如冰淇淋,比如香水。
打那時候開始,香水這東西,才真正從法國宮廷,向民間散布開去。17世紀,法國騰飛、雄起歐洲,路易十四把假發、高跟鞋、天鵝絨袍子和香水一起熱鬧開來。到18世紀,香水這產業,才在歐洲大肆鋪開。本來嘛,這是阿拉伯人的勾當,基督徒顯然不該太配合,但那時西歐諸位,都很懂得變通。香味是天堂的味道,是上帝所賜,我們要細加嗬護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