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香水的傳說(2 / 2)

18世紀,以意大利和法國為首,全歐洲都展開了如火如荼的製香運動。薰衣草、鼠尾草、玫瑰、茉莉花之類植物,被一一分揀萃取。麝香可以保存長久,雄麝們於是難逃獵人魔爪。歐洲航海家們,那時已經把觸角深深滲透了東南亞香料群島,發現東南亞是個香料寶庫,那還有什麼客氣的?於是在印尼,多了這麼個行業:算著丁香花蕾完全成熟前,集中采摘,歐洲資本家雇當地人,爬到樹端,使棍子打丁香花蕾,落英滿地,收進網中,曬,等曬黑曬硬,形如釘子了,就收。實際上,丁香的拉丁文clavus,也就是釘子的意思;又比如,肉豆蔻長出橘黃果實時,用長杆打落,曬到幹爆,變成灰棕色,又可以提煉了。這一係列東方來的香料,被萃取後,就是所謂東方香型,有異域風情。

最傳奇也最讓人想不到的是:香水業發展,讓海裏的鯨魚倒了大黴。原來抹香鯨腸子裏有分泌物,幹燥後成淺黑色,仿佛琥珀,質感如蠟,有香味,就是龍涎香。這東西不僅自己有香味,而且可以做香水的定香劑。當然,抹香鯨會把龍涎香上吐下瀉,排出體外,但你總不能駕艘船在抹香鯨身後當跟屁蟲,專門揀人家的排泄物吧?19世紀,捕鯨船把龍涎香當成了頭號目標,捕到了大鯨,肉可能隨便吃了或扔了,腦子用來熬油,而龍涎香卻是大寶貝,細心收好,上岸換錢。

當然啦,在歐洲範圍內,到底還是意大利和法國的香水工業最發達。一是天時,意大利人和法國人起步早,又有手工藝傳統。須知香水最初在法國發展,和皮革有關。法國南部有名的格拉斯,最初原是皮革手套製品基地,可是眾所周知,皮革製品有臭味,國王陛下和爵爺們穿皮衣戴皮手套討好貴婦人時,總不能滿身動物臭味吧?所以路易十四禦宇期間,格拉斯就有了皮革手套商會和香水製造商合一的商業模式,這就搶先了所有人一步。二是地利,南法的普羅旺斯和意大利的西西裏和卡拉布裏亞,都是地氣溫暖,種啥長啥,有大量香味植物可供萃香取味。到18世紀,格拉斯當地就已經提煉出新的商業模式,把香料種植和精油提取合而為一,從原料生產到配製,一條龍服務了。加上法國化學工業出名的發達—早年法國人尊崇煉金術,所以貴族都愛倒騰瓶瓶罐罐,到18世紀,出現了拉瓦錫、庫特瓦、沃克蘭這些科學人物,所以到18世紀時,法國人已經在香水業領先一步了。

當然,最後最關鍵的,還是法國的百貨業。

19世紀20年代,巴黎建築始有鋼鐵與玻璃元素,不久就有了拱廊和百貨店文化。19世紀中期,巴黎連著辦世博會,全世界都來巴黎買東西,工業革命和商業完美融彙。本雅明總結說,當時巴黎的商業模式就是賣夢—把商品包裝得如夢似幻,然後拿去銷售。這事不稀奇:以前阿拉伯人為了騙歐洲人買肉桂等香料,還編出“肉桂是從懸崖上的大鳥處偷來的”之類浪漫傳說,法國人也學了這招,知道奢侈品總離不開夢幻,所以19世紀後半段,香水就和夢幻、浪漫、美女、貴族、東方神秘、園林風景掛上了鉤,讓人手持香水,隻覺得滿眼都是薰衣草、玫瑰花、晚香玉、土耳其宮廷絨毯,再也不會想起捕殺鯨魚、剝削印尼老百姓、化學實驗室裏工科生計算劑量之類不浪漫的活動。之後20世紀香水大行其道,隻是順理成章:奢侈品從來賣的就是感官的享受、愛情與夢想。

至於瑣屑真相,留著寫論文就行啦,千萬別沾染了如夢似幻的廣告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