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給凡人52顆牙,分兩次。孩兒時20顆,磕了碰了,不必怕,少年時還能補上,再長32顆,上下兩排,擠滿一嘴。但上帝太仁慈,沒估準人嘴尺寸,到現今,有四顆牙沒處安放。有時候長,有時候不長,長起來有時還疼,是謂智齒。
牙與齒本來不算一回事。春秋時候,宮之奇說人嘴唇沒了,齒就寒,不說牙寒。因為齒是大門牙,在嘴唇後麵,鍘刀也似,專管把吃的東西切斷;牙是臼牙,在腮幫子後麵,專管把切斷的食物磨一磨,好消化;嘴沒了,也凍它不著。你生氣了,得咬牙切齒,臼牙就能被咬,門牙就能切,反過來咬牙切齒,看看鏡子,就顯得齜牙咧嘴,那是做鬼臉。
正常人都喜歡牙齒整齊,好看,最好的是齒如編貝。牙齒在滿嘴裏橫生倒長的,一張嘴,跟溶洞石鍾乳一樣,餐盤裏的肉都要嚇一跳。牙齒參差不齊的,叫作齟齬。如今人起糾紛,稱為齟齬,其實就是兩顆牙對不準,咬不齊,互相恨得慌。
牙整齊了還不夠,還得白。《詩經》說姑娘“齒如瓠犀”,牙白得像葫蘆子似的。評書裏說穆桂英“牙排碎玉”,但生起氣來就“咬碎銀牙”,無論是銀牙還是碎玉,都是雪白的,好看。“咬碎鋼牙”,那一定是男主角。
但聖人的品位很奇怪,不喜歡牙太整齊。周武王一齜牙,就能嚇人一跳,他老人家是個駢齒,門牙都長重疊了。周朝人說好,說這是聖人相,性格剛強。之前的帝嚳也是駢齒,之後的孔子也是駢齒。李煜亦然。想象李後主“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吟完一齜牙,門牙都疊了,很煞風景吧?
聖人小時候一定都沒遇到好的牙科醫生,也沒見過矯正儀。
孔子曾經齜著聖人之相的駢齒大牙,去找老子說了幾次話。老子後來不太喜歡他,騎著青牛出函穀關去了,說是道不同不相與謀,西赴流沙。他們的道不同在哪兒呢?《太平廣記》裏說老子,“大目疏齒”,大眼睛,牙齒疏疏落落的。你孔子的牙齒排得緊疊,都駢起來了;老子我的牙齒就很疏落,牙縫可以過火車。牙齒不同,怎麼能做朋友呢?再見了您呐!
老子跟牙齒是有淵源的。他師父常樅先生病重,老子騎著牛就去看他。常樅爺爺張嘴給老子看看,明知故問,我舌頭還在不?老子說,在。常樅又問,我牙齒還在嗎?老子說,沒啦。常樅爺爺提問,你明白了嗎?老子說,舌頭在,因為軟;牙齒不在,因為硬—柔能克剛啊!
老子當時心裏一定想:師父真好,知道我牙縫大,還特意用自己一張沒牙的嘴鼓勵我。沒牙怕什麼,有舌頭就行了。
常樅爺爺年紀大了,牙齒沒了;但牙齒沒了,不一定是因為年紀大。
有位籃球手,叫作唐·巴克斯代爾。20世紀50年代,他簽約NBA打比賽賺錢,一進更衣室,哎,發現怎麼各人櫃子裏那麼多小盒子……做什麼用的?打開一看:裏麵全是牙齒—聽上去好像是變態殺人魔故事,其實是因為,那會兒大家都裝假牙。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半NBA球員沒有門牙:對抗太烈,打掉了。
金庸寫小說,如果哪個配角挨了一個重耳光,多半會吐一口血,帶幾枚牙。古代沒假牙,掉了就漏風,可憐見的。這點大概跟施耐庵學的,魯智深心情不好時,就是隨手一拳,打落門牙兩個。
戰國時候,範雎先生被魏齊派人揍,牙齒都折了。有種說法是,他牙齒是被人拉折的。被人硬生生拔牙,其疼可知。所以後來範先生當了秦國宰相,頗有點反人類的乖戾脾氣,也難怪。
《三國演義》裏,曹操隨口說個“雞肋”,被楊修參透用意。他生氣,殺了楊修,第二天上陣,被魏延一箭射掉了門牙,疼壞了。那年曹操六十多歲,掉牙齒也正常,隻是想想,真是因果報應:以後吃雞肋,更加嚼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