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營養不好,也可能掉牙齒。上古人吃東西,很喜歡各類帶油水的肥嫩物,應該就和牙齒狀況不好有關。宋玉招屈原的魂魄時,寫菜譜是“肥牛之腱,臑若芳些”,這種東西,咬都不用咬,一口下去就好。至今老爺爺老太太們吃東西都很軟,就是給牙齒放放假,不用刀戈兵烈的去動手動腳。
1615年,德川家康臨終前一年,發動大阪之戰,意圖解決豐臣家,想在他老人家閉眼之前,把日本徹底劃歸德川幕府治下。而對方的真田幸村奮勇突擊,以寡擊眾,險些完成神話逆轉,此後日本人都奉幸村為“真田日本第一兵”,漫畫遊戲等,都把他當日本趙雲。但真相是,他老人家那年48歲,因為在九度山隱居過久,營養不良,頭禿了不說,牙齒也掉差不多了。
小孩子最幸福。沒幾歲,乳牙就搖搖欲墜,哪天結結實實的掉了,很高興,跑回家,跟拿枚勳章似的給媽媽看:“掉了掉了!”媽媽就鼓勵:“好好,要長新牙了,孩子長大了!”
齷齪這詞,現在是罵人話。但最初,齷字就是在房間裏吃完東西不淨口,滿嘴發臭;齪字就是牙齒咬合不齊者。如是,齷齪就是一口牙:又不洗,又不齊,嗅覺和視覺上都很折磨人。
《紅樓夢》裏,賈府規矩重。吃飯前,大家用茶水漱口,再洗手,另捧上茶來喝。賈寶玉除了用茶水漱口,還擦牙,用的是青鹽。古代人不一定知道鹽和茶裏含氟,能消炎殺菌,但經驗沿襲,用得恰到好處。孫思邈就說:“每旦以一撚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可以“口齒牢密”。孫爺爺這話,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私鹽販子。聰明一點的鹽販子應該賣一車鹽,送一本孫思邈的藥方,嚷嚷“我們的目標是—沒有蛀牙!”
宋朝人想過變花樣,比如,以柳、槐、桑等樹枝水煎熬,入薑汁,混兌些其他東西來洗牙。最後,還是不如鹽好使,所以到《紅樓夢》那會兒,大家還是青鹽和茶。
歐洲人為了對付牙,可花了腦子。埃及人使過牛蹄子、燒焦的蛋殼和石灰粉,不知怎麼想的;希臘人和羅馬人是用碎骨頭和牡蠣殼,這不知道是打算淨牙還是磨牙。阿拉伯人用燒鹿角、蝸牛和石膏,也動過香草、蜂蜜、鉛、銅的念頭—反正外國人是真舍得拿牙齒做試驗。到英國人發明正經牙膏牙粉之前,真不知道他們的牙齒挨了多少疼。
光漱口還不行,得刷牙。上古的人用手指刷牙,使的是右手中指。蘸點鹽,或者其他什麼,刷啦啦啦,很方便,也很土。明朝時,有人提出過改革意見:右手中指刷牙太落後啦!—我們要用左右手同時擦牙!!
你可以想象明朝時節,天蒙蒙亮,大家在井台上一字排開,抬雙肘,伸兩指,在嘴裏稀裏呼嚕地一通擦;刷牙刷急了,手指皮都能磨破了。最怕的就是,有誰刷得正歡,忽然慘叫一聲:“我早起剛揀了驢糞!忘洗手了!!”
當然不是沒器具,唐朝時就有。將楊柳枝泡水裏,要用時,使牙齒咬開楊柳枝,楊柳纖維泡發了,支出來,像細小的梳齒。點些藥末,刷刷刷,就把牙給淨了。寺院裏尤其愛用這個,還總結出楊柳枝的十大好處。但這個畢竟不是廣泛流行:誰家每天供你那麼多楊柳枝呢?
世界一般公認,正經的第一柄牙刷是中國人發明的。那是15世紀末,哥倫布剛發現新大陸不久,明朝孝宗皇帝把野豬鬃毛插進了一支骨質把手。歐洲商人把這玩意帶了回去,先是當寶—沒法子,之前歐洲人都使碎布擦牙來著。刷了一段,痛慘了:野豬毛太硬,牙齦出血!中國皇帝的牙齦是鐵打的嗎?隻好再想法子改良:刷毛試試鵝毛如何?刷柄試試竹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