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故都洛陽城往西百裏外有一座小城——祁水,那條著名的流經洛陽的洛河便流經了祁水縣,而位於這一段的洛河就叫祁水,想來是城以水而名。
祁水說大不大,但在縣城中也是算是比較熱鬧繁華的,這和祁水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從這裏走水路就可直達洛陽,這兒的人們可以和洛陽有直接的商貿關係。
祁水的夏天和人們對中原的認知相去不遠,流汗的熱,天上的那盤火球較之北方更偏向於這裏,顯得更加親熱,不過縣城裏的人們對這份熱情卻是不大樂意接受,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們稍微有點錢的就拿著一把把材質各不相同的折扇驅趕著身體周遭的熱氣,有幾個從表麵看起來像是貴家公子的扇動手中折扇的頻率顯然要慢得許多,但汗就也留得更多,偶爾有兩滴從額頭上麵流下而未被趕走的汗滴剛接觸睫毛快要墜入眼睛的時候便會被突然加快的折扇給輕巧一撥給吸了去,而後便是夾雜著熱氣的輕呼……而身上跳著擔子或在街旁叫賣的小販們便隻能夠用沒有完全扣上的衣邊大片大片地卷去臉上的汗,
大街上散溢的不隻有各種食物的香氣,其中還夾雜著人體的味道。
相比其他地方,祁水的兩旁人更多,更熱鬧,水流湍急,帶來了更多的涼氣,帶走了更多的熱氣,這樣一來雖然人多但感覺卻要清涼不少。
這裏也是全縣城最繁鬧的地方,全城大半的體麵人物都居住在這裏或者在這裏有自己的產業,這裏的客棧,風月場所等都要比別處高檔上不少,自然也貴上不少。
在河道上麵架有一座石橋,這座橋名為烏牛橋,是以本地縣令王烏牛的名字命的名,用他的名是因為這座橋是他主張修的。話說這王烏牛鬥字不識一個,是靠不知給誰塞的銀兩買來的這個縣令。他自認為對為官之道深有研究,講究的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這第一把火燒的是全縣最著名的青樓——蓮花池,原來的名字並不叫蓮花池,而是“風月樓”,但在他看來太俗氣,這是吸引外來賓客、增加本縣收入的一大助力,名字怎麼能這麼低俗,他又怕別人經營不好就又出錢將其買了下來,自己親自督辦,在風月樓裏麵修了一不大不小的蓮花池,不知何時靈光乍現,遂將風月樓更名蓮花池。
這第二把火燒的便是這座橋了,對外宣稱是為了河兩岸的百姓著想,以前兩岸的人們來往都靠固定托運的船隻,雖然此地不寬,但也顯得麻煩,於是這座橋就這麼誕生了,造橋的材料錢是王縣令親自對河兩岸的權貴們挨家挨戶親自拜訪刮下來的,他自己也首當而衝出了十兩銀子。勞工便是一分錢沒有花,用的都是當地的百姓,百姓們見對自己有好處便也半推半就地答應了。至於烏牛橋這名字可能是百姓對縣令的調侃,而老王縣令見這也顯得百姓們對自己的愛戴,也顯得自己的親民,一向注重名字的他也就樂見其成了。
蓮花池與縣衙分在祁水兩岸,隔著橋相對應,王烏牛縣令更時常來視察一下橋的質量。
第三把火他還在苦思冥想中,到現在還沒有燒出來。
烏牛橋上掛著一塊牌子,上書“烏牛”兩大字,這橋很寬,足足容得下兩輛馬車並輪而過,現在橋上的人依然很多,但不像平時那樣來來往往,而是左擁右擠,前擁後簇墊腳盡量往前看,有的甚至不顧橋下的滔滔流水直接站在了護橋柱上麵。
他們圍觀的是一個大熱天穿著一層略薄的黑色長衣的男子,這男子約莫二十來歲,臉部輪廓剛毅,個子居中,鼻梁不高也不低,嘴唇不薄不厚,眼睛不大不小,整體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人好熟悉,好似在哪見過一般,特別是他那長而直的眉毛下的那雙黑亮的眼睛,即使被汗液模糊了看著也是特別的親切,而他的身後背著一塊裹著什麼東西的黑布,腰間拴著兩顆葫蘆狀的大壺。他正在做的就是表演是舞竹竿,他舞的是五根竹竿……隻見這五根看著剛砍下來的小半隻手粗的竹竿現在正在他的頭頂圍成一個圓,飄忽在空中從左往右慢慢的旋轉,也不掉下來,引來的自然是圍觀群眾的陣陣掌聲。接下來更奇特的是所有的竹竿突然炸裂成細絲,一部分往上,一部分向下,瞬間圍成了一個葫蘆的模樣,觀眾更是驚歎不已,有些尚未出閣的少女更是兩眼放光。
表演過後該男子輕輕擺手一收,竹絲便落在了他的手裏,他隨即對著周圍的人嘴角上揚,露出了一個微笑。
在看到這個微笑後有一個穿著花綠衣服的女子跌跌撞撞地拿著一些碎銀子就往少年而來,在快到少年身前的時候低著頭輕輕伸出拿著碎銀的手,在少年說了聲“謝謝”將她手裏的一顆銀子拿走的時候,原本塗了胭脂的腮幫就更紅了,然後又小碎步跑開,接著就是剛才這一幕的一次次重現,而男人們便直接的多,直接把小板銅錢往少年身前扔。而少年也拱手對著周圍道了幾聲“謝謝”後將地上的錢一一給撿了起來,一個也沒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