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在場者”與社會的“建設者”
韓玉奎
熊尉東先生的評論隨筆集《第三隻眼睛》即將付梓出版,他寄來書稿,請我為該書作序。很高興他的新作能夠很快和讀者見麵!書稿我細細讀過,無論是時評還是隨筆,當真值得一品,讓我很驚訝他這些年的深厚積累。但我在這裏還不想過多地談這本書(不必我說好,讀者自會有鑒賞之力),先談談作者這個人吧。
尉東在二十年前曾經是我的學生,我教授過他的基礎課——大學語文。雖然他在大學裏學的是經濟專業,而且專業成績優秀,但因為他那時在文學方麵表現出的熱愛和較好的基礎,彼時讓我格外關注這個學生的成長,並勉勵他業餘時間多多筆耕,在做好專業的同時不要放棄在文學方麵的發展。畢業後,他留在了武漢工作,先後在兩家上市公司做職業經理人,這期間他偶爾也會來我家裏小坐,談他的近況,談他對一些生活、社會問題的看法,當然也免不了談一些寫作方麵的問題。後來他回了家鄉發展,也總記得在節假日給我致電問好。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敦厚,實誠,良善,二十餘年也未曾有大的變化。
但他還是有變化的,而且變化很大,這便是他的文風。讀他近年的文字,更多了一些樸實和厚重,對社會和生活的評述也更加客觀、理性,比較好地把握了寬度與深度的關係,這令我很是欣喜。這種變化需要生活閱曆的積累,更需要用心的思考和智慧的積澱。不僅如此,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瑣事的感悟,他也能用自己平實、安靜的獨特筆法娓娓而述,敘事和思考、感性與理性,都能恰到好處地自然交融,讓讀者很容易走進他的文字裏,接受他,接受他的文字。
他為文的這些特點,我想應該與他為人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或者說文字隻是他精神和靈魂的一種外在體現,一種自然的表達。近年來,在多次的交流中,他常常會提到兩個關鍵詞:“在場者”,“建設者”。他提出要盡力做生活的“在場者”、做社會的“建設者”,對生活要有感受力和融入力,對社會要有包容性和建設性,不偏執、不頹廢,不放棄、不強求。這是一種很好的人生態度。在社會的轉型期,不可避免會出現很多誘惑,出現很多階段性的亂象,這會讓很多人迷惑、盲目甚至頹廢,或者回避、冷漠甚至同流。而他努力倡導每個人都積極地融入時代和生活,少一些抱怨和浮躁,以一己之力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進而慢慢影響周圍的人,盡力讓生活和社會趨向更加良性的方向發展。他的這種想法很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我個人認為是值得肯定的,很有推廣意義。
熊尉東先生身上所體現出的這些鮮明風格,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於這本評論隨筆集之中。這本書無論是思想性、文學性,還是藝術性,都有一定的價值,值得一讀,值得細品。該書還可以作為宣傳工作者、媒體人士、文學和新聞專業的學生、文字愛好者的業餘參考書之一,以資學習、借鑒。當然,尉東作為我的學生,我有責任對他要求更嚴格一些。本書個別地方還有待商榷,限於篇幅恕不一一指出,希望再版時能更加完善、完美。
是為序。
(作者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教授、湖北省寫作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