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責任情懷和小資情結
張德平
熊尉東先生的評論與隨筆集《第三隻眼睛》裏的文章,我基本都在槐蔭論壇上看過。現在這些文章能夠結集出版,我為他高興,也為我們論壇高興!網友出版以評論為主的書籍,這在槐蔭論壇上是第一次。可以說,這是熊尉東先生寫作生涯中的又一裏程碑,也是論壇的一大盛事和喜事。
熊尉東先生是一名職業經理人,而且據說是非常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他在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他說寫作和上論壇,是業餘愛好,主要是為了舒緩工作的壓力。所以盡管他在寫作方麵(尤其是時評領域)曾經發表了那麼多高質量的文章,而且很多都獲了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他還是不願把自己當作一個文人、一位知識分子。但我要說,而且明確地說,他就是一位知識分子,這是他在職業經理人身份以外的一個重要身份。
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在內心都具有一份對社會的責任情懷,尤以“五?四”以來近百年的知識分子為甚。他們悲天憫人,他們關注社會和國家的變化,關注草根和民眾的生活和生存狀態,他們以看似弱微之筆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思。他們是每個時代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群體。熊尉東應該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群體的一員。縱觀這些年他寫的時評,題材很廣泛,從全國的社會熱點到本地的新聞事件,從陽春白雪到下裏巴人,從道德審視到法律規範,不一而足,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公民的責任情懷。他善於透過一些社會現象的表麵來看本質,用他的“第三隻眼睛”解構事件背後的東西,並提出改善和建設的思路。倒不一定說他的觀點一定是多麼的正確,但從他的評論裏所透露出的知識分子那份責任情懷,讓人肅然起敬。
在很多人看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便是多少帶有一些小資情結,比如喜歡吟誦風花雪月,比如喜歡見物思理,比如喜歡一茶一曲,諸如此類。他們總能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中,找到自己寫作的主題,抒發自己內心的文人情感。熊尉東同樣也有這些特質,這一點完全可以從這本書裏的係列隨筆得到驗證。他把自己比擬成“心靈的旅者”,他用“心的眼睛”觀察和感受,在心靈的深處用文字舞蹈:“冬季到江城看雨”,深夜在“燈下讀儒道佛”,“在路上陪孩子一起慢慢成長”,感悟“小城市的幸福感”……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知識分子,評述社會熱點時犀利激昂,抒發情感時溫婉細膩。這好像是矛盾的,但在他身上似乎又是理所當然的,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有一種奇異的和諧。
你如果想更深入、細致地近距離感受熊尉東先生,感受他作為一位普通知識分子的責任情懷和小資情結,那麼,還是回到他的這本新書上來吧。或許,你會從中感受到更多的東西,正如槐蔭論壇總是給每個人不同的體驗一樣。
再次祝賀《第三隻眼睛》成功出版!也希望能夠從論壇走出更多的、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的本土作家。
(作者係孝感日報社網絡中心主任、孝感網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