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眾(7)(2 / 3)

安徒生(丹麥1805~1875)

小女孩靠著牆,又劃了根火柴。火柴燃起來了,她在亮光中看到了她的奶奶……

“奶奶!”小女孩大聲地叫起來,“你帶著我走吧!我知道當火柴熄滅,你就會不見了。”她趕緊迅速地點燃她手裏剩下的全部火柴,好讓她的奶奶留下來。火柴燃燒著,熊熊的火苗把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樣。她的奶奶從來沒有這樣美麗、漂亮,她抱著小女孩飛走了,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和恐懼的地方去了,和上帝在一起。

在一個寒冷的早晨,人們發現了這個小女孩,她麵頰紅潤,麵帶微笑,但她死了。她在這年的最後一個晚上凍死了。新年的那一天,太陽光照在小姑娘的屍體上。她的膝蓋上撒滿了燃燒過的火柴。

“她想讓自己暖和一下。”人們說,但沒有人知道她看到過迷人的景象,曾和她的老奶奶快樂、幸福地走進了真正的新年裏。

紀伯倫(黎巴嫩1883~1931)

……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萌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速,

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罷;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泰戈爾(印度1861~1941)

他對一切感興趣,不管裏麵究竟是什麼。

他不是貪心。他不想永遠占為已有,隻想看看裏麵的繽紛世界。

他心裏沒有恐懼,沒有仇恨。

他嗖地抓住一隻大青蛙,扔進果園埋木樁的深坑裏,逮蟲子喂養。

他把甲蟲放在紙盒裏,喂牛糞末兒,別人想扔也不敢下手。

他養的狗不是名門出身……這隻狗夜裏不躺在主人的床上睡不著覺,主人不摟著它也難以入眠。

一天它伸嘴去吃鄰居家擺好的飯菜,靈魂踏上了黃泉路。

他滿懷悼念的悲慟,人前卻不掉一滴淚。他偷偷地哭了兩天,從此茶飯不香,再沒有偷吃賬房先生家果園裏酸果的興致。

……

阿姆比格先生沮喪地對我說:“他是一塊榆木疙瘩,小學課本上您的詩,他一點也不喜歡讀。淘氣地把那幾頁撕了,還說是耗子咬了。真是不可教化的野猴子!”

“責任在我。”我說,“假如有一位他的世界的詩人。這位詩人寫的詩歌的韻律必定溶和甲蟲的鳴聲,他讀起來就津津有味了。我何曾寫過貨真價實的青蛙的故事和他那隻禿頂狗的悲劇!”

弗洛姆(美1900~1980)

父母們要求他們的孩子成為“有用的”人,以彌補父母在生活中失去的東西。如果父母沒有成功,孩子們就應該獲得成功,以給父母一種替代性的滿足。如果他們沒有感受到愛,孩子們就要去彌補它;如果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感到無能為力,他們就想獲得控製和支配他們的孩子們的滿足。即令孩子們符合這些期望,他們也還是因做得不夠,使他們的父母失望而感到有罪。

……兒子試圖使他自己從這些義務觀念中解脫出來而成為他“自己”,但他卻常常由於肩負著這種“罪惡”的負荷而受到如此沉重的壓迫,以致他在達到其自由目標之前就在路邊倒下了。這種負荷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為他不僅不得不去應付他的父母,應付他們的失望、指責和祈求;而且還不得不應付這種期望孩子們都“愛”他們的父母的整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