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

囊中三升米,爐邊一束薪。

誰問迷悟跡,何知名利塵。

夜雨草庵裏,雙腳等閑伸。

這支曲目是良寬的代表作,反複吟唱之後會感到一種悠然的舒暢氣氛。我思索一陣逐漸明白,也許正是因為我們已經缺乏這種純粹的生活能力,所以才會湧現出如此之多喜歡他的人。良寬是一個不會為換取出人頭地而卑躬屈膝的人,他隻是一個不求功名利祿的人。他不願壓抑自己的心靈,於是將自己放縱於任性。現在自己草庵的頭陀袋中還有乞討來的三升米,爐邊尚有一束柴薪哩。雖然,他隨時都有吃不上飯的可能,但他卻活得很知足。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徹悟吧!更不要說名利得失了,他就這樣在夜雨淅淅而降的草庵裏,悠閑地伸展開自己的雙腳,歡樂而滿足。

可是,如若要我們自己也如同他那樣生活,我們卻無法忍耐於這種心境了。然而我們卻會不由自主地被詩中所顯示的美妙的境界所吸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既然我們自己不希望和他一樣過這種沒有保障的生活,為什麼我們還要被他的心境所吸引呢?

有一年冬天,我壓抑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獨自來到了五合庵遺址。站在那重建的草庵前,我想如果讓我住在這麼一間建在老杉樹下的孤零零的破草庵,我可能會自殺,因為這裏簡直不是人待的地方。可以想像,那個叫良寬的人居然在這裏一住就是幾十年,這將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做到呀!我不禁感歎,現代文明中嬌生慣養的人是多麼的脆弱啊!

回想一下,我們這些老一輩,也曾有過在以東京為首的日本城市被空襲夷為平地的經曆,廢墟上的生活和良寬何其相似,可畢竟那個年代的人已經死的死、亡的亡,所剩的也隻是寥寥幾人。我不幸也為寥寥中之一,有過那種饑寒交迫的日子。而今天,我站在五合庵前,竟然會提出“在如此貧寒的地方怎麼生活啊”這樣可笑的問題。可見我自己也已經被現代文明所慣縱,不知不覺間精神脆弱到如此的地步。

沒有經曆過饑不擇食年代的人,對食物是難以有知足感恩的心情的。然而在饑餓的邊緣,正是由於缺乏食物已成為生活常態,得到了少許溫飽的保證便會對上蒼感激不已。

如果所有的房屋都設有暖氣,人們還會對溫暖心存感激嗎?而假如你從寒風凜冽的野外行乞歸來,能有一束點燃的取暖柴薪,你卻一定會被這難得的溫暖感動得熱淚盈眶。

當“無”成為常態時,人們才會對“有”感到無上的滿足和感激。而“有”成為常態時,人們不會對“無”產生不滿足感,也決不會在心裏湧起對“無”的感激之情。或許,良寬之所以會選擇草庵生活,正是因為他已經有了這種“有”和“無”的認識。不管怎樣,我們仍被他吸引著,或許是他在草庵中所作那些難以言喻的悠哉遊哉的詩,打動了我們。也許僅僅如此,但,他那貧困的生活卻是我們所有人所不會向往的。

《良寬禪師奇話》這本書是這樣開頭的:

良寬禪師常靜默無語,動作閑雅有餘。心寬體胖,即此之謂也。

從來沒有人談起過他的親人,或者他本來就是一個孤獨者,為了自己所選擇的內省式的修行生活,他常整天都不說一句話。由此,人們才會將他的舉止稱作為悠閑瀟灑。而身體自在瀟灑的秘密正在於心靈平靜,不為任何事物所惑。

您不也是隻要照起鏡子來,就能忘掉一切嗎?您和小千枝的不同僅僅在於:一個覺得坐在火車中沒意思,一個感到生活在這個社會裏無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