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趙王跟吳王兩人,一臉戀戀不舍的,也跟著走了出來。
“阿瑄……”她瞅著突然出門來的幾人,不明所以。
楚瑄言語淡淡的開口解釋道:“父皇說了不用人侍疾,叫我們幾個都回去。”
“哦。”她點頭應了聲,便見趙王跟吳王兩人,對著他們抱拳行禮,“二哥,二嫂,臣弟就先行告退了。”
見楚瑄頷首,兩人這才躬身離去。
既然襄和帝說了不用侍疾,她跟楚瑄自然也不能在這裏多待,蕭沅芷將午膳轉交給清涼殿中的女官,當下就跟著楚瑄出了清涼殿。
走在路上時,她對楚珣之前奇怪的行為,一直納悶不已,回到東宮時,她終於忍不住問楚瑄道:“方才,我在擺膳的時候,見到了靖王殿下,他……”
蕭沅芷的語氣有些遲疑,生怕楚瑄介意,可看他臉色,並沒有因她提起楚珣而變色,她這才放心的繼續說道:“他人都到了清涼殿前,明明是過來問疾的,可在殿外徘徊了兩步,不想就轉頭回去了。阿瑄,你說他……”
楚瑄卻目光和煦的瞅著她,答非所問,“阿沅,你不是一直都很想知道,三弟為何自小就不受父皇的寵愛!”
她認識楚珣那年,她五歲,他七歲。
據說那是他多年疾病纏身,大病初愈之時。
次年,連淑妃病逝,年幼的他與胞妹楚瑤被養到了蕭皇後宮中,在之後,不過半年光景,襄和帝就封了楚珣為靖王,讓他開府另過,那一年,楚珣被封地靖州,原本是要去那裏就藩的,可後來,她哭鬧不止,蕭皇後跟她母親清河長公主沒法子,隻得求襄和帝留下楚珣,他這才沒有去成靖州。
那時她大概有些微懂了,楚珣在襄和帝那裏不受寵,不然小小年紀,襄和帝何以狠心就趕著要他出長安,要知道,皇子們等年過十六,才會出宮去開府,之前都是一直住在宮裏的。
真正讓她意識到楚珣在襄和帝膝下不受寵,是在她十歲那年的千秋節,彼時襄和帝生辰,百官慶賀,楚珣不過是不小心在席間打碎了一隻琉璃杯,襄和帝頓時龍顏大怒,當堂就把他嗬斥了一頓,說他沒規矩,還說,以後要是沒有召見,就不要隨便再進宮來。
所以那天酒席未歇,楚珣便早早的退了下去。
而那天,蕭沅芷分明還看到,當時七歲,已經略略懂事了的八皇子楚瑞,也就是現在的吳王,失手打碎了東蜀國進貢,送給襄和帝賀壽的大禮,一把十分罕見的血如意。
她記得當時楚瑞直接嚇得臉色煞白,連話哆哆嗦嗦都不會說了,襄和帝原是臉色有些慍怒,畢竟那是十分難得之物,價值連城,可看到那般嚇壞了的楚瑞,又被慕容貴妃梨花帶雨的一哭,一求,最後襄和帝長歎了一口氣,連半點怒氣也沒了。
她當時就覺得襄和帝偏心的厲害,不然何以楚珣隻打碎了一隻,皇宮裏一抓一大把,尋常得很的琉璃盞,卻被斥得臉麵全無,連宴席都未參加完,就被斥退了下去,而八皇子楚瑞,打碎了那般貴重的血如意,卻是一聲斥責的話都沒有聽到。
之後,她跟楚珣漸漸大了,可總有些莫名其妙的聖旨下來,一會兒要楚珣去江南看看水患,安撫災民,一會兒又讓他去跟著朝廷委派下去的將軍,去鏟除山賊土匪。
他也漸漸意識到,襄和帝總是有意無意,讓他不能待在長安,所謂眼不見心不煩,所以在他十四歲那年,楚珣主動請旨,去了軍中從戎。
此後,他回長安的日子,便極少。
蕭沅芷想著想著,她突然想到,她好像還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關於楚珣的封號。
靖王、趙王、吳王,這三個封號聽著雖然都一樣,是一字王號的爵位,自古以來,一般情況下,一字王號為親王,受封與皇帝的兄弟兒子,兩字王號為郡王,多封與有功的異姓王,如本朝的東定王君家便是如此。
可楚珣的靖王封號,雖也是一字王號,可偏偏與趙王吳王不同,是個郡王的爵位。
楚珣雖然一開始不太受寵,可後來,隨著他在戰功上立了功勳,在三軍中的威望漲起來,襄和帝對他的態度,也漸漸有了改善,之後過年奉節,也會賞賜些東西到靖王府。
她小時候曾經多次問過蕭皇後跟楚瑄,何為襄和帝不喜歡楚珣。
可蕭皇後跟楚瑄每次都是顧左右而言他,從未明明白白告訴過她,到底是什麼原因。
奶娘告訴她,宮裏的秘辛,不是能隨隨便便說的,搞不好會掉腦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