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最近“XX上的中國”甚是火熱,我也未能免俗,特推出《火車上的中國》,以博讀者一笑。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使人足不出戶就飽覽了橫貫中華的南北美味,那麼“火車上的中國”則是“我”走出去了,並且帶大家領略一個真實的中國。也許大家並不能用舌尖一舐,靠“味蕾”來辨別“美味”,隻希望能用我的微薄文字,來啟蒙與我同齡的一代,靠“大腦”來獨立地思考“民主和科學”——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通過我們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們,去改變我們的國家,使其更好,也想使我們這一代人和我們以後的子子孫孫能夠享受到真正民主的力量,以及帶給我們所有華人在整個國際社會上的自信與尊嚴!

在我出國的這段時間,國內發生了太多的大事。也許,國內每年都在發生很多的大事,隻是,你沒有跳出這個圈子,你隻會盲目地去幹自己的事情,當局者迷,你看不清中國社會的問題,也或許,你看到了這些問題,卻無能為力。不過在國外,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或是在國外的中國人眼中的中國,可以說是一個“複雜且充滿各種社會問題”的中國。這種視角的分流作用體現的效果之一就是在微博上出現了兩派人,“公知”和“五毛”,他們每天忙碌地爭辯著中國大大小小的問題,一邊是呐喊著民主,一邊是忽悠著強國。“普世價值”——這四個字說說很容易,但是要普及這個理念,真正令其“普世”,卻是一件難事兒,這並不是諷刺國人有多愚昧,恰恰是惋惜我父輩一代人,因為文革和閉塞的教育環境,使他們不願意去了解這些,或者是害怕去了解這些。

一個人在上海的時候,傍晚去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走一趟,我有時根本不會覺察中國的社會有什麼問題,一片盛世繁華,各個年齡階層的人都能在那邊找到自己的樂子,有很多老外過來一看,回去告訴友人,友人傳友人,以至於有了“203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的學說。但是南京東路畢竟不是中國。然而,有些老外不認識路,把南京路的東西方向走反了,走去了南京西路某段破舊的石庫門弄堂,看到了背著沉重書包放學的小學生,躲在牆角做著曖昧動作的中學生和正在罵街的潑婦,躲過了從天而降的垃圾,卻沒有躲過含有地溝油的食物,生病了,立馬回老家,回去告訴友人,友人傳友人,以至於有了“20年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窮的國家”的學說。

但還是那句話,南京西路也不是中國,可是東西一條路卻連接著中國的兩個極端,這才是真正的中國!

我的故鄉在浙江嘉興,經常奔波於上海與杭州之間,有時一周就得三四趟,所以我曾開玩笑地說,一周七天,四天我會去坐火車上,火車幾乎都成了我不可或缺的“角色”交通工具。同時,我也坐過不少類型的火車,從普快,到快速,到特快,到動車,到子彈頭高鐵。

就單是我念大學本科期間,火車經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也經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畢業旅行動身前夕,突聞劉誌軍——這位鐵道部的老大哥被開除黨籍了,想起這個長得像日本人的中國老男人,他不是中國特色的“奇跡”,而是中國特色的“典型”。在畢業旅行的途中,所見所聞更是讓我對社會現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其中形形色色的旅人、商人、他鄉異客,因為一節車廂就仿佛是這個社會的一個縮影。

每人都懷揣著各種各樣的目的踏上這列火車,他們有時會去到同一個目的地,有時也會中途下車換上另一些新鮮的麵孔,但不管是在這幾十分鍾或是幾個小時,這些人的相聚即是一種緣分。旅途歸來,與故友孫健聊起我在旅途中的奇聞軼事,兩人相聊甚歡,決定共同執筆,主要構思由我負責,文字方麵由孫健加以改進,並由孫健配以風趣的插圖,希望能夠逼真地把這些緣分記錄下來。小說特地選取了18個城市或地區的18輛火車,意為迎接“十八大”,寫於七月,作為對“7·23”的一種紀念。

想要真正的使中國踏上民主與科學的道路,就讓我們先從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開始吧!

最後,特別感謝孫健從高中相識至今8年來對我的包容和支持!

龔暉

2012年7月23日於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