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江南時,微服來到杭州龍井村獅峰山下,胡公廟老和尚陪著乾隆皇帝遊山觀景時,忽見幾個村女喜洋洋地正從廟前十八棵茶樹上采摘新芽,不覺心中一樂,快步走入茶園中,也學著采起茶來。剛采了一會,忽然太監來報:“皇上,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皇帝一聽太後有病,不覺心裏發急,隨即將手中茶芽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宮中向太後請安。其實,太後並無大病,隻是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中不適。忽見皇兒到來,心情好轉,又覺一股清香撲麵而至,忙問道:“皇兒從杭州回來,帶來了什麼好東西,這樣清香?”皇帝也覺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帶東西,哪來的清香?仔細聞聞,確有一股馥鬱清香,而且來自袋中。他隨手一摸,原來是在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來的一把茶葉,幾天後已經幹燥,並發出濃鬱的香氣。
太後想品嚐一下這種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撲鼻,飲後滿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氣爽。3杯之後,眼腫消散,腸胃舒適。當時太後可樂了,稱杭州龍井茶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後這麼高興,自己也樂得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自己親手采摘過茶葉的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樹,每年專門采製,進貢太後。從此,龍井茶的名氣越來越大。十八棵禦茶雖經多次換種改植,但這塊“禦茶園”卻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成為一個旅遊景點。
龍井的外形也有著兩個美麗的傳說。
古時龍井旁住著一位老婦人,周圍有18棵野山茶樹,家門口的路是南山農民去西湖的必經之路,行人走到這裏總想稍事休息,於是老太太就在門口放一張桌子,幾條板凳,同時就用野山茶葉沏上一壺茶,讓行人歇腳,日子一久,遠近聞名。有一年冬天,快過年時分,雪下得很大,茶樹也將凍死,采辦年貨的行人絡繹不絕,依舊在老太太家門口歇腳,其中有一長者見老太愁容不展,就問:“老太太年貨采辦了沒有?”老太太長籲短歎地說:“別說年貨無錢采辦,就是這些茶樹也快凍死,明年春天施茶也就不成了。”長者指著邊上一個破石臼說:“寶貝就在這裏,有何為,不如將此石臼賣於我好麼?”老太太說:“這石臼越舊越好,如今洗了就不值錢了。”老太太說:“破臼本不值錢,你要隻顧取去。”長者掏出10兩銀子將石臼搬去,老太太本不肯收錢,無奈長者轉身已不知去向,老太太隻得將錢收下。過了年,第二年春天,18棵茶樹嫩牙新發,長得比往年好,並且洗臼潑水的地方又長出無數棵茶樹,老太太又歡天喜地的施起茶來。這就是龍井茶葉的來曆。
龍井茶現在的扁形特點相傳源於清乾隆皇帝。據傳乾隆巡遊杭州時,喬裝打扮來到龍井村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老和尚獻上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獅峰龍井請乾隆品飲。乾隆飲後頓感清香陣陣,遂親自采茶,並在匆忙中將所采之茶放入衣袋帶回京城。時間一長,茶芽夾扁了,卻備受太後讚賞……乾隆傳旨封胡公廟前茶樹為禦茶,每年炒製成扁形龍井進貢,供太後享用。其實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一般認為,龍井茶的扁形,是明末清初,受臨近的安徽大方茶製作的影響所致。
龍井中尤其以西湖龍井最為著名。
西湖龍井,產於浙江杭州西湖區,茶葉為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為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芽長於葉,一般長3厘米以下,芽葉均勻成朵,不帶夾蒂、碎片,小巧玲瓏。龍井茶味道清香,假冒龍井茶則多是清草味,夾蒂較多,手感不光滑。
辨別西湖龍井有四大招數。
一、辮“色綠”:乍一看,本塘、沙鱉都色綠,但通體綠得逼人眼的,必是沙鱉。我區168平方公裏的特級、高級新茶,尤其是“西湖龍井”極品的“獅峰龍井”,色澤恰恰是翠綠和龍井茶農謂之的“糙米色”相間,而且綠、黃兩色天然渾成,恰似水墨畫墨跡濃淡相洇。而沙鱉呢,仿冒手段已相當高,也綠中帶黃了,但這是火軍鍋時加大火候硬“悶”出來的,黃得死翹翹、糊糟糟,通體蒙一層陰黃若浮腫病臉色,乃至隱約炒焦痕跡;二、聞“香鬱”:書上說西湖龍井茶“香鬱若蘭”——這比喻隻對了一半,較之國蘭幽香,西湖龍井茶香味更濃,西湖鄉茶農直觀、形象地謂之“(油煎)蠶豆瓣香”,就是“蘭花豆”香。“龍井”本塘尤其是特、高級“獅峰龍井”,放杯中先別續水,蓋兒扣上先“悶”幾分鍾,揭蓋聞之,蘭花豆特有的香氣嫋嫋升起,而且其中又摻幾絲蜂蜜的甜味兒,續水時那“香鬱”尤是濃烈撲鼻。沙鱉也香,但清淡多了,而且新昌貨“栗子香”、蕭山貨隱約“土腥氣”、紹興等地的則雜七雜八香----均非蘭花豆香,衝泡時和續水二三次後最容易露餡;三、品“味醇”:首次衝泡從容飲至三分之一,再續水飲至一半----此其時也,十足外行也能立判真假,本塘的口感“香鬱”而複“醇厚”,蘭花豆香裏閃爍幾許蜜糖的甜絲絲感覺,而且味蕾有一種龍井茶農謂之“滑溜溜”的獨特質感,這質感類乎青島啤酒別於任何品牌,味蕾的份量、質感要“重”一些,同時那“醇厚”亦即滑溜溜感覺更其細膩,類乎麵粉之於芡粉。接下來,咽幾下口水“回味”,清雅甜味兒明明白白彌潤咽喉,七八分鍾後品啜之,甜味兒猶存焉,書上謂之“三口不忍漱”。沙鱉呢,一品味原形畢露,首先是香味兒明顯清淡,這感覺類乎張生記老鴨煲少放了鹽,蓋因獨缺本塘“味醇”獨有的香甜回味和醇厚質感也,同時顯明種種雜味兒:有的摻幾絲若井水的威味兒,有的間雜土腥氣,不一而足,即使是跟本塘極易亂真的新昌、諸暨有幾處高山茶,淡淡甜味兒一律若蔗糖,蜜糖甜味兒無存;四、觀“形美”:沙鱉精心仿冒,明前茶同樣形如蓮芯,衝泡則同樣若“雀舌”侯哺、“碗釘”直豎、“鷹爪”倒掛,奈之何?且點中沙鱉死穴:其精心仿製,每每是長短整齊劃一,炒碎的芯兒、片兒、末兒往往煞煞清爽。本塘呢,皇帝女兒不愁嫁之故、自產自銷之故,末道工序往往“粗放”些,往往長短參差,茶芯、茶片、茶末往往未扇盡。另外,一般來說,本塘往往外表“闊”一些,體壯豐腴焉,沙鱉則大多體“瘦”苗條狀,條杆兒很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