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享受經典(1 / 3)

2011年春節,我們兄弟五個帶著各自的愛人、孩子回老家過年。我們家有一個傳統,就是每次全家人團聚的時候,都專門拿出一個半天,坐下來聊聊學習、聊聊工作、聊聊讀書,或一人主講,其他人談感受;或無主講,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說說,可長可短,有感而發。我們管這種活動叫家庭讀書會,家庭學習會,或者叫家庭講壇。

電視上有講壇,大學裏有講壇,社會上有講壇,這些都不新鮮,可家庭講壇卻別具一格。這次,我們家庭講壇的主講人,就是我。我講的是讀書,題目叫《享受經典》,講的是我讀書的經曆和感受。

講座定在大年初三即2月5日的上午,讓我沒想到的是,親戚朋友聽到這個消息紛紛趕來,要求參加。一共來了38個人,其中最小的16歲,正讀初三,最大的76歲,是個退下來的村幹部。家裏地方小,隻好借用了縣政協的會議室。此次活動效果很好,非常成功。這樣的活動,在全國也是少見的,所以更有意義。

我講的時候沒帶稿子,這是事後我整理出的文字。

有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談談學習,談談讀書,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也是很有意思、很有意義的事情。

我二哥給我出了一個題目,叫《享受經典》,讓我和家裏人聊聊。

這個題目是怎麼來的呢?一次,我和我二哥去看我母親。這幾年,每到周末,我們兩家都一塊兒去我四弟家看我母親。我們倆推著我母親,在樓下的花園裏遛彎兒,說到了讀書。我說,當年我第一次讀到《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和《東周列國誌》的時候,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有一種如饑似渴、如醉如癡的感覺。我甚至覺得,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從小學習漢語,能夠讀到這些優秀的作品,這些偉大的作品,從字裏行間感受那一段段風起雲湧的曆史,驚心動魄或者是纏綿悱惻的故事,可歌可泣或者可笑可憐的人物,真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是一件特別值得慶幸的事情。

我又說,那些英國人或者美國人,從小學習英語,在讀到莎士比亞、荻更斯、馬克·吐溫和海明威的時候,可能也會有這種感受。那些法國人,從小學習法語的人,在讀到雨果、大、小仲馬、莫伯桑、福樓拜和薩特的時候,可能也有這樣的感受。那些俄國人,從小學習俄語的人,當他們讀到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和普希金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

每個民族,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經典,在這種語言環境下長大的人,在讀到本民族的文學經典時,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我想,所謂的民族自豪感,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吧。讀經典讀出了民族自豪感來,我想這就是享受了吧。

我二哥聽了我的話,很有同感,就說:過節的時候,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你給大家講講,就講讀書,講讀經典,講經典帶給你的感受,相信對每個人都會有觸動。這樣,對大人會有所啟發,對孩子呢,會是一種激勵。題目我都給你想好了,就叫“享受經典”。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好,可說的話非常多,就答應了。

今年元旦,我們兄弟幾個聚在一起,又說起了讀書。我說,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在鄉下教書。學校在山坡下邊,非常小,到了周末,到了節假日,學校裏就剩下了我一個人,我在幹什麼呢?我在讀書,讀世界名著,讀經典。尤其是到了晚上,校園裏漆黑一片,真是伸手不見五指,特別安靜。咱們在形容黑夜的時候,總說“伸手不見五指”,現在城裏的孩子很難想像那是怎樣的黑,因為現在城裏的路燈太多了,夜晚也變得不那麼黑了。可是在農村,到了晚上,要是天上沒有月亮和星星,那種黑,真是伸手不見五指,黑得嚇人。

記得有一年的冬天,我在宿舍裏讀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讀得我熱血沸騰。有時,外麵在刮著呼嘯的北風,大風撞在宿舍的山牆上,就像大水衝在岩石、峭壁一樣,轟隆轟隆的。宿舍裏雖然溫度不高,但是我一點兒都不覺得冷,反而感到渾身燥熱。我覺得我的心裏有一堆幹柴,被經典的火花點燃,轟的一聲,燃起了熊熊大火。這部巨著陪伴了我度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天,它讓我感到溫暖、快樂和幸福。我這才知道,經典是可以禦寒的。

我記得,我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的時候,是在酷熱的夏天。宿舍裏沒有電風扇,當然更不會有空調。那時還沒有空調這個詞兒呢。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主人公,那個殺了人的大學生,他內心痛苦的煎熬,除了讓我心驚肉跳之外,還讓我感到了陣陣寒意,我覺得我的後背上有冷風一次又一次襲來,讓我出了一層又一層的雞皮疙瘩。我就像掉進了一個冰窖裏,冷得直打哆嗦。這部作品帶給我的寒意,直到今天,還讓我時時想起。這部經典,整個夏天都讓我感到寒冷。這就是經典的魔力。我也因此而知道,經典是可以降溫的。

還有一年是在除夕夜,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家裏就剩下了我一個人。那時我們一家已經搬到北京好幾年了,我的兒子劉船已經上小學了。年前,劉船已經跟著我二哥一家,回了延慶老家。我愛人除夕夜裏在醫院上夜班,我隻好一個人在家裏等著,等她下了夜班,再一起回老家過年。那個除夕夜我本來是想看春節晚會的,沒想到那年的晚會辦得特別差,硬著頭皮也看不下去。我就把電視關了,看書。我當時正在看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小說《喧嘩與騷動》。福克納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寫法比較現代,時空變換,角度變換,變化得都挺頻繁。後來拉美文學爆炸,好幾個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拉美文學就深受福克納的影響。《喧嘩與騷動》是一部不太好讀的小說,采用的是多角度敘述,靠三個兒子的意識流講述一個家庭的悲劇。除夕夜,就是一個喧嘩與騷動的夜晚,心情應該是浮躁的。沒想到,我一關了電視,一讀起這部小說,內心就變得特別的清靜,我讀得津津有味,一口氣讀到天亮,把一本小說完整地讀完了,而且讀出了其中的好處和妙處。我由此知道,經典也是可以去躁的。

我這麼一說,我二哥又提起了上次的話題。他說,今年春節,把兄弟幾家召集在一起,都講講,講工作,講學習,講讀書,你就講第一課,就講“享受經典”。咱們在一起,過一個文化年,勵誌年,有意義的年。我說好。

這幾天,我對自己這些年裏讀書的經曆和感受,做了一個回顧、總結和梳理。我把自己的感受歸納為這樣四點:一是讀經典,去浮躁;二是讀經典,不寂寞;三是讀經典,長見識;四是讀經典,有魅力。

一、讀經典,去浮躁

現在談談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讀經典去浮躁。現在的社會很浮躁,人心也很浮躁,這樣,就特別需要我們具有很好的定力和靜氣。說到定力和靜氣,我就想起了《論語》裏孔子稱讚顏回的那段話,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顏回是個好樣的!一碗飯,而且是糙糧作出的飯;一瓢水,而且是一瓢涼水,頂多就是一碗白開水;住在簡陋的巷子深處,別人都擔心他吃不了這份苦,受了不了這份清貧,可他自己並不覺得這樣的日子苦。相反,他覺得很快樂。因為他有秉持,有操守,有追求,而且愛學習,並且在學習當中感受到了無窮的樂趣。

顏回雖然貧窮,但他給人的感覺卻很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他是個平凡的讀書人,給人的感覺卻很偉大,是精神上的偉大。兩千多年過去了,可他的形象總是清晰地浮現在我們麵前,那麼清爽、俊美和溫暖。

每次讀到《論語》裏孔子表揚顏回的這段話,我就想起我九五年全家剛搬到北京時的情景。當時,我們一家住在和平門北邊的一條胡同裏。這也是一條陋巷,整條胡同就一個公共廁所。經常是抱著肚子跑到廁所,一看,裏麵的蹲坑都被占滿了。你隻好提著氣、搗著腳,在外邊等著。那個滋味可是相當的難受,也是相當的迫切。

我租住的那家,在一個的大雜院的東北角,因為私搭亂建,屋裏終日不見陽光,水泥地上,常年都是濕的,牆上和頂棚上,是一塊一塊的水跡,就像小孩兒或者老人尿過的床單一樣。每個牆角都有蜘蛛網和吊吊灰兒。房主好幾年都沒在這裏住了,好多東西都沒有弄走,舊衣服,木頭箱子,櫃子,書本,雜物,等等,這些東西常年放在這麼潮濕的地方,都發了黴、長了綠毛。這樣,屋裏就永遠都是揮之不去的黴味,特別濃,直嗆鼻子。

那時候我兒子剛剛四歲,一進屋,就拉他媽出來,說,這是哪兒呀,太髒了,太黑了,太濕了,咱們回家吧。他媽說,以後這就是咱們的家了,咱們就住這兒了。劉船說,這不是咱們家,咱們家在延慶,在樓上。我就逗他,說,你一個人回延慶樓上的家去住,我和你媽在這兒住,行嗎?他說,不,我媽住哪兒我住哪兒,我跟著我媽。

大雜院裏的房子大都年久失修,應該算作危房。一次下大雨,劉船蹲在鄰居家的房簷下玩泥巴,抬頭看見一隻蜻蜓在眼前飛,他就去追這隻蜻蜓,他剛一離開,頭上的房簷就轟隆一聲塌了下來。這件事讓我後怕了好長時間,我想,那隻蜻蜓是專門來救劉船的命的。他要是再晚離開一秒鍾或者兩秒鍾,後果不堪設想。

還有一次,是我在這家的配房裏讀書。這家自己蓋了個配房,既做廚房又做書房。每天晚上我都在這裏讀書、寫作。那是冬天。配房裏生著土爐子,還有土暖氣。我看書看到很晚,突然感覺頭發木,眼皮發沉,我以為是渴睡了,就想放下書,去睡覺。這時我發現我已經站不起來了,想喊也喊不出來了,我想,糟了,我中煤氣了!書桌距離房門隻有四五步遠,我用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大的勁兒,幾乎是爬著過去的。當時我就給自己鼓勁兒,心裏說道,不能死,不能死,我要是死了,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人比我對我兒子更好了,也不會有人比我對我愛人更好了,不能懈怠,不能放棄。等我到了門口,打開房門,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我知道自己死不了了,眼淚“刷”地就下來了。後來想想,也挺後怕,如果我意識到自己中了煤氣,再晚一分鍾或者兩分鍾,也許我就永遠不會再有這種意識了。

第二天打開配房的房門,發現前一天剛給劉船買的一隻兔子,已經被煤氣熏死了,四條腿兒伸得特別直,早就死得透透的了。我跑了出來,保住了性命,兔子卻被煤氣奪去了小命。

我在那個大院住了將近三年,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房租五百,當時我的月工資正好也是五百,等於每個月都白幹了。雖然經曆了兩次危險,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貧,但是我一點兒都沒有覺得苦。相反,我覺得很快樂,很幸福。感覺幸福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夫妻恩愛,家庭和睦,有了這一條,再苦的日子都是甜的,沒了這一條,再富裕的日子也是苦的;第二個原因就是讀書和寫作,在那段時間裏,我每年都寫出了將近二十萬字的作品,而且都發在了有影響的報刊上,不僅如此,我還讀了很多書,其中有很多就是經典。寫作和讀書同樣是我快樂的源泉。

說到定力和靜氣,我剛才提到了孔子表揚過的顏回,我還想再說說孔子本人。說到孔子,我就想起了兩個詞,一個是“安坐鳴琴”,一個是“弦歌不輟”,這是兩個故事。先說安坐鳴琴,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要到衛國去,路過宋國,在一個叫匡的地方發生了意外。匡這個地方的人特別恨一個叫陽虎的人,陽虎肯定是做了對不起這裏人的事兒,把他們得罪了。孔子的相貌和身材和陽虎挺像,匡人就把孔子誤以為是陽虎了,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呼拉一下子,這幫人就把孔子圍住了,要打孔子。孔子的學生子路身高馬大,有力氣,會拳腳,就要出戰,和他們拚了。

孔子把他攔住了,說:“我從來沒有到過這個地方,這裏肯定有誤會,先別衝動,衝動是魔鬼。真打起來,本來能說清的事情也說不清了。等等,誤會很快就會解除。”一邊說著,孔子就神態平和地坐在了地上,把琴放在了腿上,開始彈琴。孔子彈得從容不迫,琴聲一點兒也不亂。他這麼一弄,倒把那些摟胳膊、挽袖子,拿著木棒和板磚的人給震住了,他們自己先就疑惑了,心想,這個人八成不是陽虎,要是陽虎,早就被嚇跑了,或者拚了。過了一會兒,衛國的國君派人來了,來接孔子了,誤會也就解除了。

這就是聖人之勇,聖人處理事情的方法,他靠自己的定力和靜氣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再說“弦歌不輟”。說孔子到了衛國,看到衛國國君荒淫無道,亂臣賊子得勢,就離開衛國去了宋國,宋國也不咋的,孔子感覺這裏也沒有用武之地,就去了陳國,陳國也不怎麼樣,他就要去蔡國。這時楚國派人來請孔子,要重用他。孔子動了心,又要去楚國。陳國和蔡國聽說孔子要去楚國,怕楚國因為孔子的輔佐強大了,攻打他們,就發兵把孔子圍在了一片荒野之中,斷糧、斷水,逼著他改主意,不改主意就把他餓死。孔子被餓了兩天,兩天裏他一直在彈琴,而且弦歌不輟,琴聲沒有斷過。孔子用琴聲堅定了他自己和學生們的意誌,戰勝了饑餓和寒冷。他的定力和靜氣感染了他的學生,沒有人逃跑,也沒有人投降。兩天後,楚國的救兵到了,孔子再一次轉危為安。

這兩個故事都在《東周列國誌》裏,《東周列國誌》就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經典。

說到定力和靜氣,說到琴聲,又讓我想起一部堪稱經典的電影《泰坦尼克號》,裏麵有一個情節令人難忘。就是大船撞了冰山,開始傾斜,船上一片混亂,這時船長把幾個琴師叫到甲板上,琴師是船上的員工,是在餐廳和舞廳裏給大家伴奏的。船長對幾個琴師說,為了穩定人心,你們就在這裏拉琴,拉那些舒緩、輕鬆的曲子。好像是四個琴師,有拉大提琴的,有拉小提琴的,他們拉得特別投入,特別敬業。他們忘記了身邊的混亂,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生死關頭,一片混亂之中,他們製造出了一個肅穆的氣氛,同時也是悲壯的氣氛。船傾斜得站都站不穩了,海水漫過了他們的腳麵,船上的人都跑得差不多了,這時四個人才停下來,其中三個人離開了,一個人留下繼續拉琴,他對那幾個離開的人說,能和你們合作非常榮幸。那三個人也說,我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