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命運(1 / 3)

既然人生,具有一切樂趣的全部人生,在我麵前敞開來,我何必在這個狹窄的、閉塞的框子裏奮鬥和勞作呢……彼爾說,為了要活得幸福……我們應當相信幸福的可能,他說得對,我現在一定要那樣相信了。讓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們既然有生命,我們就應當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

《戰爭與和平》

人活著,不是為了要求別人為自己工作,而是為了要服務他人。勞動的人,才是賜予食物的人!

《我的信仰是什麼》

人生不是遊戲。人沒有權利憑自己的意誌舍棄生命。用時間的長度來衡量人生,是傻瓜的作為。

《給妻子蘇菲亞的最後一封信》

當你感到苦惱,當你害怕他人,當你的生活發生混亂的時候,你要對自己說:讓我不去再想那些與我相關的事,我要愛所有與我相逢的人,別的都不想,隨它去吧。隻要嚐試一下這樣生活,你會看到,突然之間一切都變得有條有理,你將無所畏懼,也無所欲求。

《生活之路》

高興起來吧!人生的事業、人生的使命,都是喜悅;迎向天空、迎向太陽、迎向星夜,迎向草原、迎向樹木、迎向動物、迎向人們,都是可喜的。為了讓這份喜悅不致遭到破壞,你要時時監視著它,這份喜悅要是破滅了,那就是你在什麼地方犯了錯誤的緣故。找到這個錯誤,糾正它。

《日記》

人生命的基礎是他身上的上帝的靈魂。上帝的靈魂在所有人身上都是同一的。因此,人們彼此之間不可能不是平等的。

《生活之路》

人們所稱呼的人生,就是他降生以後的生存,絕對不是他的人生。自己從出生到現在的這一瞬間,一直生存下來的這個觀念,就好像在夢中見到的錯覺一般。這也就是說,在還沒睡醒睜開眼睛之前,並不知道這隻是一場夢‘;當睡醒睜開雙眼之時,才恍然大悟—啊!這隻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同理,在理性意識還未覺醒之前,人生是毫無意義的。關於過去生活的觀念,隻有在理性意識覺醒之時才形成。

《人生論》

如果生活在你看來不是一種巨大的、憑空得到的喜悅,這隻是因為你的理性犯了目的性錯誤。

《生活之路》

有錢人沒有一刻可以得到安寧,他們一邊為金錢擔心,一邊不斷地為增加斂財而勞心的工作。

有錢的人生活很無趣。因為有錢人隻和少數與自己一樣的有錢人交朋友,所以生活極其無聊。

有錢人不會去親近貧窮的人,因為他們一旦接近貧窮的人,便會清楚地體會到自己的罪惡,並感到羞恥。

《人生之道》

從前人們相信,人從出生起就分為不同的種類,從骨子裏就分為黑的和白的,就分為雅弗的和含的族群,一些人應當做主人,另一些人應當做奴隸。人們之所以承認這種把人分成主人和奴隸的做法,是因為他們相信,這種劃分是上帝決定的。這是一種極為有害的野蠻的迷信,它至今仍以其它的形式被人所承認。

《生活之路》

通常人們會這麼想—保守主義者大多是老人,進步主義者大部分是年輕人。其實,保守主義者,大部分是年輕人。年輕人首先立了一個想要活下去的願望,但卻不思考要如何生活下去,而且連思考的餘暇都沒有。他們隻選擇平常他們所過的生活方式,來做他們生活的準則。

《惡魔》

隻要看一下這些基督徒的生活,他們被分成兩類人,一類人一生都在令人眩暈的、疲於奔命的、而他們自己又不需要的勞動中度過,另一類人卻過著極度悠閑和百般享樂的日子,隻要看到這些,你就會感到震驚,那些信奉基督教法規的人們,其不平等已達到駭人聽聞的地步,尤其令人震驚的是,有人一麵操縱以最為殘酷和顯而易見的不平等而駭人聽聞的生活,一麵卻宣揚平等的謊話。

(生活之路》

人們早已完全習慣暴力,並認為需要有法院、警察或軍隊,才能保障人民安和的生活。

這不單單隻是一個錯誤的想法而已。相對的,法院、警察和軍隊,也一直在妨害著人們和睦寧靜的生活,以及其他所有的事物。然而,人們卻寄予這些組織一些渺茫的希望,而不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為彼此建立和平的生活。

《人生之道》

人弄壞了自己的胃,總是抱怨夥食。那對生活不滿的人也是如此。

我們沒有任何權利對此產生不滿。如果我們覺得生活讓我們不滿,這隻能說明我們有了對自己不滿的理由而已。

《生活之路》

有莊嚴的老年、醜惡的老年,也有悲慘的老年,還有既醜惡又莊嚴的老年。

《黴爾斯托麥爾》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最後的日記》

如果人們的生活並不快樂,其原因隻有一個,他們沒有完成為使生活成為一連申快樂而必須要做的事。

《生活之路》

生存是得不到褒獎的,生命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而死亡隻不過能夠改變生命的形式,中止在世生存的形態罷了。

《關於自殺》

從前有一個好心人,想盡可能多地為人們做善事,便開始琢磨怎樣做才能不使任何人受委屈,讓每一個人都受益。要想人人有份地施舍你的善心,那就不要想該給誰和誰更應該得到,否則你就無法讓所有人感到平等,那些得不到的就會說:“為什麼給了他們,而不給我們?”

後來這個好心人想出了一個主意,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建了一座客店,客店裏置辦齊了所有能讓人們感到舒適和高興的設施。這個好心人在客店裏造好了暖和的客房,上好的爐灶,木柴,燈火,倉房裏裝滿了各種糧食,地窖裏儲藏著蔬菜,還備有各種水果,飲料,床,被褥,裏外的服裝,靴子,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準備好。好心人做完這一切之後就離開了,等著看結果怎麼樣。

於是陸續有些善良的人來借住,吃點東西,喝點水,住上一夜,要不就呆上一兩天,或者個把星期,有時誰需要就拿些衣服、靴子,完了就收拾好,保持來之前的樣子,以便別的旅客接著再用,走的時候心裏直感激那個不知名的好心人。

但有一次來了一夥大膽而粗魯的惡人。這一下,他們隨心所欲地搶光了店裏所有的東西,並為了這些財物起了紛爭。開始是互相謾罵,接下來就是拳腳相見,直至互相爭搶,故意地毀壞財物,休憩場所。那在惟一真正的生活之路上迷失方向的人也是如此。他們對生活不滿,原因隻是他們偏離了正路,又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

《生活之路》

她在她的人生當中,完成了最燦爛、最偉大的事業。也就是說,她毫無悔意、毫無恐懼地死去。

《幼年時代》

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一個聖人,他是為自己的靈魂而生的,而另一個是最黯弱而有罪的人,但隻要他也是為靈魂而生,他們過的就是同一種生活,並且早晚都會相聚在一起。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但一個是為肉體而生,另一個是為靈魂而生,則他們不可避免地要各奔東西,越離越遠。

《生活之路》

所有人希望並為之而操勞的隻是一件事:這就是過好日子。因此,從遠古的時候起,世界各地的聖徒和賢哲們一直在思索並教導人們應當怎樣生活,才能使他們不過壞日子,而過好日子。所有這些聖徒和賢哲們身處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代,但教導給人們的卻是同樣的道理。

這個道理簡單明了。

它全部的內容就在於,所有人都應以同一的靈魂為生,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的,但在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以其肉體而相區別,因此,如果他們明白,他們是以所有人共有的同一靈魂為生,那麼他們必須以相互的愛結合在一起。如果人們不明白這一點,心想他們隻是以自己單獨的肉體為生,那就將彼此仇視,並一起陷人不幸。

因此這個道理全部的內容就在於,要做團結眾人的事,而不做離散眾人的事。這個道理很容易讓人信服,因為這個道理就在每個人的心裏。

《生活之路)

勞動階級的人們,經常想要成為依靠別人的勞動來生活的富裕階級。他們說,這樣才能加入上流人類的生活。但是,應該說這是上流人類淪落成次等人類的現象才對吧?

《人生之道》

自己找幸福容易,給別人謀幸福難。

《一個地主的早晨》

富有的人們逃避維持人類生存的勞動。他們的生活帶有一點瘋狂,亦即所有不履行人類生存法則的人,都免不了會帶有一點瘋狂的氣息。這種人有著和過度飽食的家畜,如馬、狗、豬一樣的習性。他們會不知所以然地亂跳、糾纏在一起,還茫無目標地到處奔走。

《人生之道》

吉娣覺得整個世界都變了。她不放棄她所學到的一切,但明白她想照她的願望生活,那隻是自我欺騙。她仿佛猛醒過來,覺得要不裝假,不說假話,維持她理想的精神境界,那是多麼困難哪。她感覺到她所生活的世界充滿悲傷、疾病和垂死的人,又是多麼叫人難堪。她為了愛這個世界而作的努力,確實使她很痛苦。

《安娜·卡列尼娜》

人類靠三種辦法養活自己,一種是當強盜,一種是接受別人施舍,另一種是工作。靠工作與他人施舍來過活的人,很容易分辨,而靠當強盜來維持生計的人,卻無法馬上看出來,因為強盜有兩種。一種是靠暴力來強搶別人財物或是偷竊,亦即單純的強盜。誰都可以認清這種強盜,而他們本身也知道自己是強盜或竊賊;這種人會遭逮捕,也會被刑罰。另一種強盜,則是不認為自己是強盜,不會遭逮捕,更不會有刑罰,並用政府所允許的方法來榨取勞動的人們,強奪他們勞動的成果。

《人生之道》

人生真實的法則,是相當簡單明了且容易理解的。所以,人們不可以用不知道這個法則為借口,為自己醜惡的生活辯護。要是人們違背這個人生,的真實法則生活,那麼他就是舍棄了理性。而事實上,他真‘的是如此。

《人生之道》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初期回憶》

關於悲觀主義哲學和關於普通自殺的推理是這樣的:有一種動物的自我,它對生命感興趣,但是自我的這種渴望決不能滿足。還有一種自我,一種理性的自我,它不渴望生命,隻批判地思考生活中一切虛妄的快樂和動物自我的激情,完全擯棄它們。

倘若我屈服於第一種自我,我會看到,我的生命是無意義的,我正在駛向不幸悲慘的地方,並且越陷越深。倘若我把自己交給第二種自我—理性的自我—,我不再渴望生命。我認為,為了我個人的幸福而活著,是荒唐的和不可能的。隻能為理性的意義而生活,但是它不值得花費精力,我也無所求。為我的本原服務—它是上帝嗎?為什麼?如果上帝存在,他會發現,沒有我,人們照樣會服侍他。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隻要人們沒有發現生命的遊戲是愚蠢的,他就會期待它,人們一旦能夠認識它的愚蠢,便會自殺。這就是我將要做的。

《論生命》

我們應依別人的作為來尊敬他,而非依他的身份或財富。所做的事對人們越有益,越值得尊敬。可是,我們這個世界卻剛好相反。人們尊敬隻會吃喝玩樂的有錢人,卻不尊敬對所有人類有極大貢獻的農民與工人。

《人生之道》

突然間,她回憶起她和握倫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車壓死的那個人,她醒悟到她該怎麼辦了。她邁著迅速而輕盈的步子走下從水塔通往鐵軌的台階,直到緊挨著開過來的火車的地方才停下來。她凝視著車廂的下麵,凝視著螺旋推進器、鎖鏈和緩緩開來的第一節車的大鐵輪,試著衡量前輪和後輪的中心點,和那個中心點正對著她的時間。

“到那裏去!”她自言自語,望著投到布滿沙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車輛的陰影。“到那裏去,投到正中間,我要處罰他,擺脫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輛車廂的車輪中間。但是她因為從胳膊上取下小紅包而耽擱了,已經太晚了;中心點已經開過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輛車廂。一種仿佛她在準備人浴時體會到的心情襲上心頭,於是她劃了個十字。這種熟悉的劃十字的姿態在她心中喚起了一係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籠罩著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轉瞬間生命以它過去的全部輝煌的歡樂呈現在她麵前。但是她目不轉睛地盯著開過來的第二輛車廂的車輪,車輪與車廂之間的中心點剛一和她對正,她便拋掉紅皮包,縮著脖子,兩手扶著地投到車廂下麵,她微微地動了一動,好像準備馬上又站起身來一樣,撲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間,一想到她在做什麼,她嚇得毛骨驚然。“我在哪裏?我在做什麼?為什麼呀!”她想站起身來,把身子仰到後麵去,但是有個巨大無情的東西撞在她的頭上,從她的背上輾過去了。“上帝,饒恕我的一切吧!”她說,感到無法掙紮。·····一個正在鐵軌邊幹活的矮小農民,咕濃了句什麼。那支蠟燭,她曾憑著它的燭光瀏覽過充滿了苦難、虛偽、悲哀和罪惡的書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閃爍起來,為她照亮了以前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搖曳起來,開始昏暗下去,永遠熄滅了。

《安娜·卡列尼娜》

世上沒有不生病的強健體魄‘,也沒有用不完的財富,更沒有恒久不變的權力,這些全都是易脆的飄渺之物。人們把健康、富有、權力當做人生的目標,但是即使達到了這些目標,人們仍無法揮去不安、恐怖、悲哀的陰影。那是因為人們必然會見到盡自己一生所得到的全部,一點一點地從手中消逝,以及自己在不斷地老去,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人們要怎樣才能除去自己的不安和恐懼?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把它們的一生托付給永遠不死、永遠不會消失毀滅、活在人們心中的靈魂。

《人生之道》

當然,他總是對的,他是基督徒,他寬宏大量!呸!這個卑鄙無恥的家夥!這一點,除了我,誰也不了解,誰也不會了解,可我又不能說出來。人家會說:他是一個篤信宗教,品德高尚、聰明正直的人;可是他們沒有看到我看到的東西。他們不知道,八年來他窒息了我的生命,窒息了我身上一切有生氣的東西,他從來沒有想到我是一個需要愛情的活的女人。他們不知道,他時時刻刻都在侮辱我,自己還洋洋得意。難道我沒有盡力,盡我所有的力量,去找尋生活的意義嗎?難道我沒有盡力愛過他嗎?當我沒有辦法愛他時,難道我沒有盡力愛過兒子嗎?可是後來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知個活人,我沒有罪,上帝把我造成這樣一個人,我需要戀愛,我需要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

每個人的體內都住著兩種人,一個是盲目的、肉體的人,另一個是明眼的、有靈魂的人。前者,也就是盲目的人,如上了發條的時鍾一樣,按部就班地吃、喝、勞動、休息、繁衍子孫;後者,也就是明眼的人,什麼都不做,隻進行批判前者所做的一切。

明眼且擁有靈魂的人,就是我們的良心。良心的工作就如同羅盤針一樣,隻要偏離了針所指的方向,羅盤就會開始轉動。良心在人類做著應做之事時是沉默的,但是人類隻要一偏離真實之道,良心便會指導人類該走向何處。

《人生之道》

對於人類之間的不平等要負最大責任的,不是自命高人一等的人,而是自歎不如別人的人。

《人生之道》

生命,是與這個世界的關聯。生活的運動,是要確立與世界的新高度關係。因而,死亡就是要步入與世界的新關係之中。

《人生論》

對你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你了解自己多少,因為你的幸福或不幸,均是由此產生。你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絕對不會因別人對你了解的程度而有所改變。所以,你不要太介意別人的想法,你隻要想著如何堅強自己的靈魂生活就好了。

《人生之道》

當你完全舍棄了自己,你已成了神。如果你隻為自己而那簡直與家畜無異。人生應該是不斷地遠離家畜的生慢慢地去接近神的生活才對。

《怎麼辦》

我們不能說“我”活著,活著的並不是“我”,活著的是住在“我”心中的靈魂,而“我”隻不過是靈魂進出的洞穴而已。

《人生之道》

由精神本體的破裂造成的精神的創傷,與肉體的創傷相似,雖然似乎奇怪,正如很深的傷口可以痊愈,可以封口,肉體的和精神的創傷,都要靠一種內部發出的生命力,才能完全痊愈。

《戰爭與和平》

平等,就是承認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利用大自然恩惠的權利、享受公共的權利,以及擁有個人人格被尊重的權利。

《人生之道》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

《最後的日記》

為了能夠堂堂正正地生活,人們不能沒有理性。因此,人們最需要保重的,就是理性。但是,為什麼就有一些人用煙草、伏特加、鴉片等來毀滅自己的理性,從中尋求快樂?因為這些人不想過好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理性指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