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命運(2 / 3)

隻有毀滅理性,才能如願以償。

《人生之道》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安娜·卡列尼娜》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可能永遠不會消失的差異,所以有的人強、有的人弱、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笨。正因為某些人比另外的一些人強或者聰明,因此如李希頓貝爾克(譯注:德國物理學家、作家、評論家。1742一1799年)所說的一樣,人類的權利之間,特別需要平等。如果連權利都和智能或力量一樣,沒有辦法人人平等,那麼強者欺壓弱者的程度,可能會越發嚴重。

《人生之道》

人類一直在追求財富。要是人們知道財富可能會使人失去幸福,或許人們會有和追求財富時一樣的熱情,致力於遠離財富吧?

《人生之道》

既然人生,具有一切樂趣的全部人生,在我麵前敞開來,可何必在這個狹窄的、閉塞的框子裏奮鬥和勞作呢?

《戰爭與和平》

假如我們承認人類生活可以用理性來支配,生活的可能性就被破壞了。

《戰爭與和平》

用謊言將彼此連接在一起的人們,就像是緊緊地在一起的一群人。這群人的結合,是世間的一種罪惡。人類所有理性的結合,都會因為這個用謊言建立起來的關係,而遭到破壞。

所有的革命,都嚐試著用暴力來敲碎這個充滿謊言的組合。人們認為,一旦這個組合被敲碎,就不會再結合起來。但事實上,拚命地去打擊這個組合,隻會使這個組合越發堅強。

不管這個組合受到多少打擊,其核心部分都會分給各個部分力量。隻要沒有人離開這個組合,其結合的力量就不太可能會瓦解。

結合人與人的力量,是虛偽、謊言;而解開人與人的結合之力量,來自真實。而真實,隻有靠真實的行為,才能讓別人了解。

隻有真實的行為,才能讓人們感受到真的光芒,才能打破虛偽的組合。惟有如此,才能讓人們從謊言的組合之中,一一地解放出來。

《我的信仰是什麼》

人們認為,人類的生活就在時間—過去和未來當中度過。但是,這隻是人們的想法罷了。真正的生活,不是在時間中度過,而是在過去和未來的交叉處—我們一直誤稱為“現在”的一點。真實的人類生活,僅僅存在於沒有時間的這一點,隻有在這一點上,人類是自由的。所以,隻有在“現在”之中,才有真正的人類生活。

《人生之道》

假如一個缺少自信心的人初經介紹的時候默不作聲,然後覺出沉默不成體統,於是露出急於找話說的神情,那效果是很壞的。

《戰爭與和平》

隻要我們可以自己找到破壞幸福的凶手,那麼我們的人生可能會變得更美好。而破壞我們生活幸福的最大凶手是—迷信暴力可以為我們帶來幸福。

《人生之道》

在開始旅行或改變生活方式的時候,善於思慮的人們總要陷人一種嚴肅的心境。在這樣的時候,人們檢查過去,計劃將來。

《戰爭與和平》

耶穌基督說:“你們必須重生。”這句話的意思,並非意味著有誰在對人下令降生,而是人們必然會如此。為了擁有生命,人們在生存當中就必須重生,而每次的誕生都是根據理性意識。

《人生論》

“我現在的處境是—該做的事都沒辦法做。”這是多麼大的一個錯誤!作為我們生命基礎的內在活動,才有可能支配這種狀況。即使你因為身陷圖圈或者疾病,被奪走了所有的身體活動;即使你遭受到羞辱、迫害,你的內心世界,仍在你的支配之下。就算你的腦子可以叫你去責備別人、羨慕別人、憎恨別人,但是在你的心中,你可以壓製這些感情。所以,你的生機中的每一時刻都是你自己的,沒有人能從你的身上將之奪走。

《人生之道》

“我要永遠記住,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應當期望報酬,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名譽,也沒有公道。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得不奸詐,不得不殘酷。”

《戰爭與和平》

對那些把生命當做真實姿態的人們來說,步人風燭之年及對於生命無多的慨歎,有如一個麵對光亮前進的人,越接近光亮越慨歎自己的影子愈來愈小一般。相信肉體滅亡即生命滅亡的人,由於物體進人了光亮之處而影子消失,便因此相信這是物體消滅的確實證據。這種結論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那些長時間看著影子的人,到了最後竟把影子當成了物體本身。

《人生論》

聶赫留朵夫經曆到凡是受傷的人常會發生的那種情形。這種人覺得別人仿佛老是故意來碰他疼痛的地方。其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無非是因為隻有疼痛的地方才能感到別人在碰他。

《複活》

感覺到自己正在危害自己的健康,以及煩惱如何恢複健康,特別是因為現在身體不適,所以等身體好了再做的想法等等,都是引導人們犯錯的大誘惑。這不正意味著,人們不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卻一直凱覷得不到的東西?我們可以對現在所擁有的感到喜悅,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力量。

《人生之道》

我們不是為了吃而活的,是為了活下去,我們不得不吃。

《人生之道》

幸福並不在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

《童年·少年·青年》

人類生命的基礎,在於內心屬於神的靈魂。神的靈魂在所有的人類心中,都是相同的。因此,所有的人類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

《人生之道》

幻想裏有優於現實的一麵;現實裏也有優於幻想的一麵。完滿的幸福將是前者和後者的合一。

《日記》

所有的人類不管麵對的是奧地利人、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還是中國人,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也就是說,我們活著絕不是為了保衛或推翻塞爾維亞、土耳其、中國或者俄羅斯,而是為了要在有限的歲月中,好好地當一個“人”,一個理性的、充滿著愛的“存在”。所以,人類的使命很明顯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要愛所有的人。

《人生之道》

水車,為了把粉磨好,是必要的。人生,為了讓生命燦爛發光,是必要的。

《人生論》

上帝要那些人滅亡,必先使他們發狂。

《戰爭與和平》

所有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快樂與幸福而求生存。如果一個人沒有追求幸福的欲望,那麼這個人可能是不知道自己所以生存的意義。也就是說,人如果沒有追求自身幸福的想法,根本談不上什麼人生。對所有的人來說,所謂生存,就等於追求幸福與獲得幸福。因此,追求幸福與獲得幸福,當然也就等於人生。

《人生論》

在聶赫留朵夫身上,就跟在所有的人身上一樣,有兩個人:一個是精神的人,專門為自己尋求那對於別人也是幸福的那種幸福;另一個是動物的人,專門貪圖自己的幸福,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犧牲全世界的幸福。在眼前這個時期,他已經害了由彼得堡生活和軍隊生活所培養出來的自私自利的瘋病;在他身上,動物的人就占了上風,完全摧毀了精神的人。

《複活》

首先浮現在人們心中的人生惟一目標,當然是自身的幸福。但是,人們不能單單隻想到自己的幸福,即使在人生中好像有幸福。“隻要自己好就是美滿的人生”,像這種充滿自私的人生,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呼吸,都一步步邁向苦惱、不幸、死亡、毀滅,而且會很難停止地向前猛衝。

《人生論》

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件十分沉重的工作。

《初期回憶》

“我的扼是容易負的。”人們負起並不相稱的重扼,被套上他們無力拉動的大車。不相稱的扼和無力拉動的車,就自己肉體的幸福或者他人的肉體幸福而言,這就是生活。但幸福隻在於越來越明確地覺悟到上帝在我心中。隻有這種扼對於人們是恰如其分的,這也是耶穌所教導的。嚐試一下,你們就會知道,它是怎樣的輕便靈活。誰想知道我所說的是不是真話,就請按照我所說的耶穌教導過的去試著做一做。

《生活之路》

人們不做讓自己更好的事,而以盡可能讓很多東西成為自己的東西為人生目標。

《霍爾斯托麥爾》

人們生活得越好,他們對別人就越少怨言。而一個人生活得越糟,那麼他更多地不滿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

《生活之路》

所有的人,都是一方麵照著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麵卻迎合別人的想法來生活、行動的。因此,由於照自己的意思來生活的程度,和照別人的意思來生活的程度不同,故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個主要差異。有的人在大部分的場合中,把自己的思想當做是知性的遊戲,操縱著搖擺不定的飛輪,遠離傳導自己的理性路線,任何行為都依循別人的想法—習慣、傳言、法律。另一種人認為自己的思想是全部行動的主要動力,平常幾乎隻聽從自己的理性要求,很少因為輿論的評價而服從別人的決定。

《複活》

真正的生活,是要接續過去的生命,促進現在的生活與未來生活的幸福。

如果要加人這樣的生活,人類必須在賦予人子生命之時,貫徹為人父的意誌,因此不得不舍棄自我。

《我的信仰是什麼》

沒有意識到苦惱的恩惠的人,還未開始過理性的,亦即真實的生活。

《人生之道》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最後的日子》

生活的任務就是追求完善,能夠明確地證明這一點的,莫過於這種現象,即在自我完善之外,無論你有什麼期望,或者盡管你的期望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或者很快就得到了滿足,你的這種期望的魅力立刻就會化為泡影。

隻有一點不會失去快樂的意義:對自己趨向完善的意識。

隻有這種不斷的完善才能帶來真正的、不斷增長的快樂。在這條道路上每走一步你都會獲得應有的獎賞,並且立刻就會得到。而任何東西也不會剝奪這種獎賞。

《生活之路》

該做的事沒有做,特別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會讓人墮落。所以,想過好生活的人,一定要隨時警惕自己,絕不做非分不當之事。

<人生之道》

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的工作。

《幸福健康》

生活,無論是什麼樣的,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幸福,如果我們說生活就是苦難,這隻是與想象中的另一種更好的生活相比較而言,然而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更好的生活,也不可能知道,因此,無論生活是什麼樣的,它都是一種我們所能接受的高尚幸福。

《生活之路》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要好好地保護自己,而是為了要不停地完成我們的人生事業。

《人生論》

不要相信這種說法,即此生隻是向另一個世界的過渡,我們隻有在那裏才能夠過上好日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在此處,在現世中過的必定是好日子。為了在此處,在現世過上好日子,我們隻能按照那差我們來者的吩咐去做。不要說,為了讓你生活得好,首先要讓大家都好好生活,照上帝的旨意生活。這是不對的。你自己要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你自己要作出努力,那麼你就將生活得好,而別人也想必不會因此生活得更壞,隻能生活得更好。

《生活之路》

當人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而生的時候,生活是艱難的,而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確信,為什麼而生的問題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知道的,他們甚至還以此自我炫耀。

《生活之路》

《聖經》故事告訴我們,不勞動—懶惰—是那第一個人墮落前的幸福的一個條件。墮落的人保留了一個愛懶惰的習慣,但是那懲罰壓在人類身上,不僅因為我們必得滿頭大汗地找我們的麵包,也因為我們的道德性質是,我們不能既懶惰又心安。一種內在的聲音對我們說,假如我們懶惰,我們就錯了。假如人類能找到一種他覺得雖懶惰卻在盡職的狀況,他一定找到人類原始幸福的條件之一了。

《戰爭與和平》

隻靠別人的勞動來生活,而自已一點也不勞動的有錢人,不管他們如何稱呼自己,奪走別人的勞動而自己卻不勞動的人,都是強盜。像這樣的強盜有三種:第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的強盜作為,也不在意這種作為,並在自己兄弟中旁若無人地做這種勾當的人;第二種是明知自己的作為是錯誤的,仍然以其軍人或公務員的身份,或者以教育他人、著名、出版等,來使自己的強盜行為正當化的人;第三種是了解自己的罪惡,並努力脫離這種罪惡的人。可喜的是,第三種人正在逐漸增加當中。

《人生之道》

某一些人之所以能支配其他的人,並不是金錢的緣故,隻是因為勞動者沒有充分地享受到自己的勞動價值罷了。而勞動者之所以不能充分地享受自己的勞動價值,是由於資本、地租和勞動所得三者的特性關係,及在這三者中的生產、消費和財富分配之間的複雜關係。

《怎麼辦》

不管是如何肮髒的勞動,人們都不該感到羞恥。人們該感到羞愧的,隻有無所事事的生活。

《人生之道》

人們不能讓別人為自己勞動,多於自己為別人服務。但是,勞動的多寡是無從衡量的,而且在體弱或生病之時,難免要麻煩別人。所以,在有力量之時,要盡可能地為別人服務,盡可能地不要麻煩別人,切記!

《人生之道》

金錢代表勞動。的確,金錢是勞動的結果,但是指的又是誰的勞動呢?在我們的社會裏,金錢即代表著擁有金錢者的勞動這種情形,幾乎不存在。金錢大多代表別人的勞動,有時候還包括別人過去和未來的勞動。金錢代表著用暴力來決定別人的勞動義務。

《怎麼辦》

有幾個農民為幹草的事同列文爭得很凶,有的被他責罵過,有的想欺騙他,就是這些農民此刻都高高興興地向他鞠躬致意,顯然一點也沒有記他的恨,一點也沒有後悔,甚至不記得他們曾經想欺騙他。這一切都淹沒在歡樂的集體勞動的海洋裏。上帝賜與光陰,上帝賜與力量。光陰和力量又都貢獻給勞動,勞動本身就是獎賞。可是為誰去勞動?勞動會產生什麼果實?這些事都無足輕重,微不足道。

《安娜·卡列尼娜》

人們如果能靠勞動來充實自己的生活,那麼各種美麗的衣裳、房屋、家具、豪華的飲食、馬車、馬、娛樂等對人們來說,都變成不必要的東西。

《怎麼辦》

這個世界的人們,被神或者自然,放在一個不得不汲汲於趕走貧乏的環境裏。如同坐在糧食少又積水的船裏一般,每個人都要不停地汲出船底的水(亦即貧乏),以保護存量極少的糧食。如果在我們當中有一個人停止這樣的勞動,他不但奪取了別人勞動的成果,也危害到大家的共同事業。這不僅是他自身的毀滅,也是我們的損失。

《怎麼辦》

幸福存在於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於勞動之中。

《怎麼辦》

身體的勞動並非和知性的活動毫無關聯。借著身體的勞動,不但能提高知性活動的質,更能鼓舞知性活動更上一層樓。

(怎麼辦》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別人的生存,不曉得快樂並不能帶來滿足,而且又不了解自己正一步步邁向死亡,那麼他連自己的生存都無法理解了。

《人生之道》

對於喜愛勞動、對勞動毫無怨言的人來說,自己肉體以外的私有財產,亦即利用他人勞動的權利或是可能性,隻是一些無益且令人厭惡的事罷了。

《怎麼辦》

認為隻有勞動的人生事業才值得可喜的人,不可能會去要求別人勞動,以減輕自己的負擔。

《怎麼辦》

神若不賜給人們一日,也不會賜給人們力量。所以,每一日每份力量,人們都將之奉獻給勞動,而報酬也就在勞動當中。

《安娜·卡列尼娜)

有閑階級的人們,他們的工作大抵是給勞動者新的勞動,不是減輕勞動者的負擔。

《人生之道》

人們用掉的錢越多,越會令別人為自己工作。而人們用掉的錢越少,越會督促自己工作。

《怎麼辦》

“追求個人幸福就是人生”,如果用這種人生觀來看這個世界,那麼人們就會發現,在世界上隻有相互殘殺的獸性鬥爭。人們如果承認隻有為他人謀求幸福才是人生,那麼就可以在這個世界看到完全不同的情況。偶發的人與人之間的相爭,遠比人們互相奉獻服務的情形還要多,這是在這個世界裏看得到的。人類之間如果不願互相奉獻服務,那麼這個世界根本不能形成。

《人生論》

惡的存在是為了生活的存在。生活就體現在擺脫惡的過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