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命運(3 / 3)

《生活之路》

宇宙的生活是根據某些人的意誌形成的。也就是,有一些人按照全宇宙的生活以及我們的生活,創造了自己的事業。想要理解這個意誌的意義,首先必得實行這個意誌所命令的事—這個意誌要求我們做的事。我們若不實行這個要求,那麼我們絕對無法理解這個要求的內容,更無法理解我們全體及宇宙全體所要求的內容到底為何。

《懺悔》

前者就好像一隻萊鶩不馴的動物,被主人拴著脖子拉往那個它可以得到安全和喂養的避難所。動物極力要抗拒主人,但隻是徒勞地找罪受,勒緊自己的脖子。它隻能被拉到那所有同伴都去的地方。

而後者卻好像明白主人意誌的動物,自由而高興地去往主人領去的地方。它知道,遵循主人的意誌隻能得到善,而不會是別的。

《生活之路》

死亡,死亡,死亡每一秒鍾都在等待著我們。我們的生命的實現就是為了死亡。如果你們為了未來的肉體生活而操勞,那麼你們自己會知道,未來對於你們來說隻意味著一點:死亡。這個死亡將毀掉你們為之而操勞的一切。你們會說,你們是為了後代的幸福而操勞,但要知道,他們同樣也將消亡,他們也不會留下任何東西。所以,為物質目的的生活不會有任何意義。死亡會將這種生活全部毀壞。為了使生活具有某種意義,就必須這樣生活,即讓死亡無法破壞生活的事業。而基督已對人們昭示過這樣的生活。他告訴人們,肉體的生活隻是一個生活的幻影,與它同在的是另一種形式的真正的生活,它給予人以真正的幸福,每個人在自己的心靈之中都懂得這種生活。基督的教誨告訴了我們,個人的生活是虛幻的,必須要舍棄這種生活,而應把生活的意義和目的轉向上帝的生活,轉向整個人類的生活,轉向人子的生活。

}}

《生活之路》

對死亡所產生的恐懼,和對幻覺所產生的恐懼,也就是說,對不存在的東西感到恐懼,都是相同的。

《人生之道》

在世界上/沒有大地/沒有海河/沒有意誌/甸旬地/活著/也是死呀!

《給戰鬥者》《中國新詩選》

忘卻死亡的生活,與意識到時時刻刻都逼近死亡的生活,兩者是完全相異的。前者與動物的狀態相近,後者則與神的狀態相近。

《人生之道》

死亡也好,就算死亡會造訪我們每一個人也好,這並不是確確實實的。也許明天、也許午後夜晚來臨之前、也許夏末、也許冬初,死亡即將來臨,但也並不確實。為什麼我們會準備如何過夜、如何過冬,卻對死亡毫無準備?不能不對死亡有所準備,預備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好好地過生活。越是能好好地過生活,死亡的恐怖便會越少,死亡也會變得輕鬆。對於聖人來說,死亡是不存在的。

《人生之道》

在見到初生的嬰兒與死者之時,不管我們要如何將嬰兒與死者定位,我們都會興起一種同樣的特別感動。這表示我們都有與生俱來的意識,那就是人人平等。

《人生之道》

死,萬物不可逃避的歸宿,頭一次以無法抗拒的力量呈現在他麵前。而在這個睡意朦朧中呻吟、習慣成自然地忽而禱告上帝、忽而咒罵魔鬼的親愛的哥哥身上,死就絕不像他原來想象的那樣遙遠。死也同樣在他身上存在著,這一層他是感覺到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再過三十年,那還不是一樣?至於這無可避免的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他不僅不知道,不僅從來沒有想過,而且沒有勇氣和力量去想。

《安娜·卡列尼娜》

恐懼死亡的人,是因為死是空虛與黑暗的緣故。他們之所以能看見死的空虛與黑暗,是因為他們看不見生的緣故。

《人生論》

我們在想著人是不該死的時候,卻又在當中死去,像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的。人類的死,隻限於對他的幸福是必要的時候。這就如同一個人會長至成人,隻限於對他的幸福是必要的時候。

《人生論》

你所獻出的,即是你的,你所保留的,卻是別人的。

如果你割舍自己的一些東西獻給別人,你便為自己造了福,這種福永遠是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它從你身邊奪走。

而如果你保留了別人也想擁有的,那麼你保留它也隻是暫時的,或者隻能保留到你不得不交出它的時候。當死亡來臨的時刻,你就不得不交出這一切了。

《生活之路》

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像一片積雨雲,把雨灑向草地、田野、森林、花園、池塘、河流。雲中的雨灑完了,給了成千上萬的花草、稻穗、叢林樹木以生命和活力,它便變得稀薄了,透亮了,很快就完全消失了。一個善良的人的肉體生命也是如此:他給了許多許多人以幫助,使生活變得輕鬆,使它走上正路,使它得到安慰,最終這個人耗盡了全部肉體的生命,死去了,去往那惟一永恒的、無形的靈魂生命的歸宿。

《生活之路》

如果今天能做一件好事,絕不要延遲到明天。因為,死,從來不會想你該做的事到底做完了沒?死是不會等待任何人、任何事物的。因此,對人們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手邊正在進行的任何一件事。

《人生之道》

活著與死去是一樣的。好好地活著,如同好好地死去。因此,為了要好好地死亡,必得努力不懈。

《日記》

他處處隻看見死和死的臨近。但他所設想的事業卻越來越吸引他。在死沒有來到之前,總得活下去,他覺得黑暗籠罩了一切;但正因為這樣黑暗,他覺得事業才是這黑暗中惟一的指路明燈,因此,抓住它不放。

《安娜·卡列尼娜》

一個人外在的財物越多,生活條件越完善,他離自我犧牲的快樂就越遠,就越難得到這種快樂。富人們幾乎完全喪失了這種快樂。對於窮人來說,任何一點有助於他人的勞動,任何一塊送給乞討者的麵包,都是一種自我犧牲的快樂。

而富人呢,即使從他300萬家產中拿出200萬來給別人,他也體會不到自我犧牲的快樂。

《生活之路》

人們隻有在認識“自己絕對不曾誕生,可是卻一直存在,而且現在依然存在,以後還要永遠存在”的時候,才會認識自己的不死。人們隻有在理解“自己的生命不僅是一股波浪,而且是永恒的運動”的時候,才會相信自己的不死。

《人生論》

人越是把自己的生活從動物生活轉向靈魂生活,他的生活就變得越自由,越快樂。為了使人能夠把生活從動物生活轉向靈魂生活,必須要使他覺悟到自己是靈魂的生命。而為了使人能夠覺悟到自己是靈魂生命,他就要舍棄肉體的生活。信仰需要自我犧牲,而自我犧牲需要覺悟。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生活之路》

看見一頭將死的動物的時候,一個人感到一種恐怖的意味:與他自己的體質相同的東西在他眼前死下去了。但是,假如將死的是一個心愛的親密的人,除了對生命的滅亡所感到的恐怖,還有一種分離的感覺,一種精神的創傷,這一種精神的創傷,正如一種身體的創傷,有時致命,有時痊愈,但是一碰到任何外界使人煩惱的觸摸,總要作痛和退縮。

《戰爭與和平》

對於不死的信仰,並不是任何人都能領受,都能在內心栽植這種不死的信念。為了讓不死的信仰存在,首先就必須使信仰存在,而為了使信仰存在,就必須使自己在不死的這個方向上,掌握自己的生命。能夠相信來生的人,在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事業後,便成為這個世界上未能平息之處,惟一能在有生之年確立對世界新關係的人。

《人生論》

靈魂如一塊透明的玻璃,而神便是穿過玻璃的光芒。

《人生之道》

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產生於肉體的毀滅及喪失人生幸福的可怕心理。如果人們能把別人的幸福視同自己的幸福,也就是比愛自己更愛別人的話,那麼死就如同隻為自己而活的人們所想的一般,所謂“幸福與生命的斷絕”,在他是想都未曾想到的。關於死,對於一個為他人而活的人來說,可能不曾想到“幸福與生命的破滅”。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幸福與生命,不僅不會隨著為他人服務的人類生命滅亡而滅亡,反而會經常由於他人生命的犧牲而被加強擴大。

《人生論》

當你的靈魂生命之光熄滅之時,你的肉體欲望的陰影就會遮住你的路,要提防這個可怕的陰影:隻要你不從自己的靈魂中趕走肉體的欲望,你的靈魂之光就無法驅散這種陰影。

《生活之路》

福音書裏說:凡舍了生命的,必得到它。這就是說,真正的生活隻有那拒絕動物性生活幸福的人才會得到。

人的實際生活,隻是開始於人為了靈魂、而不是為了肉體尋找幸福的時候。

《生活之路》

我們隻有在肉體中死去,才能在上帝中複活。

《生活之路)

隻要你把習慣的生活拋開片刻,從各個角度看一看我們的生活,你就會發現,我們為了得到臆想的生命保障而做的一切,根本不是為了保障我們的生命,而僅僅是為了讓這種想象中的生命保障占住我們的頭腦,以忘掉我們的生命是無論如何也得不到保障的。我們欺騙著自己,為了臆想的生活而葬送實際的生活,這還不夠,我們在這種對保障的追求中,最常毀掉的正是我們想使之得到保障的東西。一個富翁要保障自己的生命靠的是他有錢,而正是這些錢使一個強盜受到誘惑,他就來殺死這個富翁。一個總懷疑自己有病的人想保障自己的生命,就去不斷地治病,而這個治病的過程就會慢慢地殺死他,即使不會殺死他,無疑他也已經失去了真正的生命。一個民族也是如此,他們武裝起來,為的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和自由,但實際上正是這種保障把他們引入戰爭,斷送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和民族的自由。

基督的教義教導我們,生命是不可能得到保障的,必須要在每一分鍾都準備著死亡。這種教導比起有關必須保障自己的生命的世俗教導來,可以賦予人以更大的幸福,其原因隻有一點,無論世俗的教導也好,還是基督的教義也好,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無保障都是同樣不可更改的,但生命本身,根據基督的教義,不會一點不留地完全消耗在為幻想保障自己的生命而從事的無聊事務上,生命自由的,並且可以奉獻於生命所固有的目的:完善自己的靈魂和宏揚對他人的愛。

《生活之路》

Mementomori(注:拉丁語)是“不要忘記死”的意思,這實在是一句意味深雋的話。我們終究都會死亡。如果我們不忘記死亡,我們全部的生活,大概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有個人知道他在三十分鍾後就要死去,他在這三十分鍾內,一定會想做一些無意義的傻事,特別是做壞事。但是,假設你和死亡之間隔了五十年的歲月,在這五十年當中,你會做和那三十分鍾所做的一樣的事嗎?

《人生之道》

所謂肉體的死亡,是指空間上的肉體與時間上的意識之消失。然而,構成生命基礎的東西,也就是這個世界與各個存在的生命之間所成立的特殊關係,是不會消失的。

《人生論》

擺脫肉體自私的主要困難是,肉體的自私是生活的一種必要條件。人在童年的時候它是必要的,自然而然的,但隨著理性的顯現,它就應逐漸減少,最終消失。

孩子不會為自私而感到良知的譴責,但當理性顯現出來的時候,自私對人本身來說就成為一個負擔;隨著生活的進展,自私心就越來越淡薄,而當死期臨近的時候,它就會完全消失。

《生活之路》

沒有犧牲就沒有生活。人的一生,不論你是否願意這樣,就是為了靈魂而犧牲肉體。

《生活之路》

人類的死亡,是因為人們已無從再增加真實生活中的幸福,而不是因為得了肺病、患了癌症或是被射殺,或是處於爆炸事件當中的緣故。

《人生論》

在與上帝單獨相處的時候,沒有什麼比內心的勞動更重要的了。這種勞動就是要使自己克製獲取動物個性的幸福的欲望,提醒自己肉體生活的虛幻性。隻有當你單獨與上帝相處時,才能做到這一點。當你與他人相處時,則來不及做了。在你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隻有當你已準備好在獨處中舍棄自我並與上帝合為一體時,你才能夠妥善地做好一切。

《生活之路》

生活中惟一真正快樂的事就是靈魂的成長,而靈魂的成長需要舍棄自我。舍棄自我要從小事做起。當你在小事上學會舍棄自我時,你就會有勇氣在大事上舍棄自我。

《生活之路》

是否有所謂死後的世界?這個問題就如同—所謂的時間,是承受肉體限製的人類思考方式的結果,抑或對所有的存在而言,是不可欠缺的條件?

對於所有的存在而言,時間不可能皆是不可欠缺的條件。這可由我們都是根據自己來認識不受時間限製之物,即存在於現在之自我的生命,而得到證明。所以“是否有死後的世界?”這個問題,說實在的,與“尾隨時間之後的人類觀念,以及存在於現在的生命意識,這兩者何者為現實的?”是相同的問題。

《人生之道》

死亡,是將我們的靈魂包藏起來的外殼,所產生的變化。外在的軀殼是無法與其中的靈魂混合為一的。

《人生之道》

我們知道,雷鳴是在打雷之後,所以在雷鳴之時,絕對沒有被雷打到之虞。但是,我們在聽到雷聲之時,總會震驚顫抖。在死亡的場合也是一樣的,不了解生命意義的人,以為死亡就是完全的毀滅,所以他們恐懼死亡,並盡其所能地逃避死亡。愚蠢的人在聽到雷聲之後,明明早已沒有被雷打到的憂慮,他仍要想法子躲藏起來。

《人生之道》

不是明天就是今天,說不定他們個個都會雄赳赳氣昂昂地去迎接死亡,都會堅強而從容地死去;但在這種連最冷靜的人都感到恐懼、絕望的殘酷處境中,生命的惟一慰藉就是忘卻和糊塗。人人的靈魂深處都藏著一朵可以使他成為英雄的崇高火花,但這火花並不經常在明亮地燃燒,隻有到了緊要關頭才會變成熊熊的烈焰,把偉大的事業照得光輝燦爛。

《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爾》《一個地主的早晨》

隻有在人們錯把肉體上的動物生存法則,當做是人類生存的法則時,死亡與痛苦才會被看成是一種災禍。

他雖為人類,卻淪落至動物的等級—隻有在這個時候,他才會看見死亡的痛苦。

《人生論》

有些人想說,為了完成人生的使命,為了得到幸福,必須要有健康、財產和優越的外部條件。這是不對的:健康、財產和優越的條件對於完成人生使命和獲得幸福來說是不需要的。我們已被賦予了獲得靈魂幸福(這種幸福是無論如何不會遭到破壞的)、獲得宏揚自身愛心的幸福的可能。我們應做的隻是相信這種靈魂生活,並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去。

你以肉體生活為生,為了它而勞作,然而一旦這種肉體生活出現了障礙,你就應從肉體生活轉人靈魂生活,而靈魂生活永遠是自由的。這就如同鳥兒長著翅膀,同時又可以用爪子走;隻要遇到不便或險情,鳥兒對自己的翅膀是充滿信心的,它就會展開雙翼,騰空而起。

《生活之路》

痛苦,深切的同情除外,是由於害怕對忍受痛苦的人所表示的高度敬意會變成對他的侮辱。

《十二月的塞瓦斯托堡》

因吃太多美食或缺乏勞動而病死的人,遠比餓死的人來得多。

《人生之道》

所謂死亡的恐懼,並不是指對死產生的恐懼,而是對虛幻的生存感到恐懼。最好的證據,是人們屢屢因死的恐懼而自殺的事實。

《人生論》

死亡的恐懼,由於人們錯誤的觀念,使得原本隻是局限在生命小角落的一部分,被當做是人生,而不斷滋長著。

《人生論》

真正的精神病患,無疑的隻認為別人都有精神錯亂的征兆,但卻不承認自己的精神錯亂。

《惡魔》

人類賦予自己自殺的可能性,因而人類可以自殺(有自殺的權力)。因此,人類不斷地行使這個權力,經由決鬥、戰爭,或者以自我墮落的生活方式,或者用伏特加、煙草、鴉片等,不停地自絕生命。

《關於自殺》

人的靈魂因肉體而與其他靈魂、與上帝分離開來,而人的生活與幸福就在於使靈魂與它所分離的逐漸結合起來。這種結合的效果就是,靈魂在顯現愛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擺脫肉體。因此,如果一個人明白,生活及生活的幸福就在於靈魂從肉體的這種解脫,那麼無論出現什麼樣的不幸、苦難和病痛,他的生活都不可能成為其它的樣子,而隻能是一種牢不可破的幸福。

《生活之路》

如果你想達到認知包羅萬象的我,首先需要了解你自己本身。為了了解你自己本身,你必須為了萬物共有的我而犧牲自己的我。

《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