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解說——雙親的1778天(1 / 2)

村上知子

請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某個夜晚,母親與我一起看電視、喝茶的時候,從二樓書房傳來父親下樓的聲響。不久,飯廳的門嘎啦一聲打開了。

“寫完了?”母親問道。父親則沉默著把寫好的稿子塞到她手裏。

拿到稿子的母親會放下手中的事,或是先告一段落,開始看起稿子來。此間,父親一直默默地站在她旁邊,觀察著母親看稿子時的表情和動作。

過了會兒,母親會抬起頭,說一句:“還不錯啊。”

在母親患病之前,父親寫出稿子後基本上就是這個情景。有時,他會一言不發地遞出稿子,有時也會加上一句“不知寫得如何啊……”看完後,母親或是說“這故事太奇怪了吧”,或是僅僅點頭。

偶爾,父親也會跟我說“你讀讀看”來征求我的意見,不過那是有選擇性的。讓母親過目這個行為則是完成稿子後必不可少的程序。

寫到這裏,大家可能會認為,母親好像會對父親所寫的內容甚至故事都做了詳細的審查吧,事實上不是如此。她隻是會指出錯字或漏字,重複內容或出錯的名稱,另外,“這個問題上女人不會這麼想”之類,“這樣的主人公不會這麼花錢吧”之類,從“對照常識此處該如何”這個觀點出發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受到提示的父親,有時會恍然大悟立刻返工重寫,有時也會反駁道:“不,我這麼寫是出於這樣的目的……”而母親不單有提醒,也會感歎道“真是這樣呀”,表示同感,隨後兩人就這個話題聊上一陣。

全都OK之後,父親會再次回到書房,用馬克筆在商務信封上寫好收件人的聯係方式,將稿子塞進去。然後用廚房那隻稱食材的秤稱個重量,從母親買來的紀念郵票裏選出相應郵資的郵票貼在信封上。

假如是深夜,父親會去附近的郵筒把信投掉。回來以後他會喝個小酒,這已經是慣例。假如第二天我休息,我也會(事先聲明,是碳酸飲料)陪他喝兩杯。

聊天的內容從過去的外國電影、熟人的八卦消息,到政治經濟或是海外話題,各式各樣。聊到興起時,父親還會在便條紙上畫一幅漫畫。其中有一部分由母親收藏起來,現在應該還放在娘家的某個地方吧。

有時空啤酒罐將近十個的時候,門外會傳來有車停下並隨即“哢嚓”一下的響聲。這是附近的報紙專賣店投遞早報的聲音。此刻窗外已開始泛白,鳥兒也開始啼叫,我們之中會有人說一句,“得趕緊睡啦”。

超過截稿日的時候,可就是另一番光景了。即便現在父親都不用電子文檔而堅持手寫,過去家裏連傳真機也沒有,甚至還曾求助於航空件。隻要在傍晚前趕到梅田(大阪站)附近的運輸公司,他們就能在當天夜裏送到東京的出版社。

我很小的時候,總是很期待得到鐵路旁的營業所裏給出的那些“請勿倒置”“小心輕放”之類的貼紙。

稿子送出去之後,經常是去北區一帶,或是看個電影或是吃個飯喝個酒。總的來說,父母在三四十歲的時候經常喝酒。認識很多熟悉的酒吧,不時還會帶我去。

在這些店裏,母親總會在“WINE RIVER”這家小酒館裏唱《百萬朵玫瑰》的卡拉OK,或是在“NEW SUNTORY 5”聽爵士LIVE。現在再去那些店,經營者基本上都換了,還有些連店本身也不存在了。

父母之間有一個詞叫“清空”。在寫完稿子之後,父親不把腦中清空就無法繼續下一個工作,所以他就用出門散步或喝酒來轉換心情。

如前麵所說,既有一家子一起外出吃飯的時候,就父親一個人出門的情況也很多。那時他們之間仿佛心意相通,默契地確定當天怎麼來“清空”。

雙親都很喜歡外出,並且,也不反感分頭行動。最近我常跟人說,如今總算覺得父母像是一條心的夫婦了,而在母親身體還好時,他們經常各走各的。

對於每月一兩次因公出差去東京的旅行,父親總是很期待,去各地采風或放鬆,他也習慣一個人。那時他常會寄來明信片。旅行基本上是兩三天,很多次都是回家之後才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