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2)

狗咀嚼著日頭,太陽掉下來的碎片意外地變成了縷縷笑容。

日寇突然改變了策略,變直接武力侵占為主要采取政治謀略,即策動華北自治運動,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惡人的美夢做得總是格外甜蜜,而且有時還能得以實現。隻是為了過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實現”是曇花一顯。日軍已經取得了他們實現華北自治的第一步勝利:掃清障礙。他們得意忘形,躍躍欲試地向第二十步驟逼進:選擇屈從於日本的角色,成立華北自治政權。

說穿了,鬼子需要一個由它們自己操縱的傀儡。

誰是這個對象?

宋哲元。

日本人瞧上了他。

蔣介石也在物色他在華北的人選。在經過多次的篩選、比較之後,最後也把目光落到了宋哲元身上。

當年的一個日本戰地記者,對宋哲元的外表作了這樣簡潔的描寫:“他矮個,發胖,身穿中式服裝,光頭,留著中國式胡須。身長五尺開外,體格魁梧,顯示出山東出身的軍人風采。”

宋哲元留給許多人很深的印象便是這“光頭、胡須”,有的時候頭上還扣一頂瓜皮帽。日本記者沒有把這個富有個性的帽子寫上一筆,實在是個遺憾。

他是一級陸軍上將,是馮玉洋的主要將領之一。1885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樂陵縣,字明軒。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著名的“北京政變”後,脫離了直係軍閥,將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第二集團軍,宋哲元曆任第四方麵軍總指揮、第29軍軍長、察哈爾省主席、平津衛戍司令、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任過陝西省主席、河北省主席、冀察綏靖公署主任。

早在1921年,宋哲元在馮玉祥麾下當旅長時,就出類拔萃,與其它四個旅長張之江、李鳴鍾、鹿仲麟、劉鬱芬,被人們稱為“五虎上將”。1929年,在蔣介石與馮玉祥的矛盾公開化後,宋哲元等十名國民黨將領通電馮玉祥和閻錫山,譴責國民政府。宋哲元等被國民政府下令通緝。蔣介石的軍隊五路出兵,向馮軍壓來。於是爆發了中原之戰,馮軍敗退,宋哲元被迫率兵退入陝西。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組成反蔣聯盟,經過五個月混戰,再度失敗,宋哲元也失去了實力。

縱觀宋哲元的曆史,最閃現光彩的一頁,莫過於長城抗戰了,他的“抗日英雄”的稱謂就是在這次戰鬥中贏得的。從1933年2月底開始,日軍進攻熱河,占領承德,接著向長城各口進軍,到5月31日國民黨政府同日本簽訂《塘沽協定》,長城抗戰方告結束。在長達三個月的激烈戰鬥中,宋哲元和29軍的官兵們浴血抗敵,萬死不辭。一度,敵我雙方爭奪高地,形成對峙,連日激戰,傷亡慘重,久攻不下。宋哲元和副軍長秦德純以及師長馮治安、張自忠親臨最前線指揮作戰,用夜戰、近戰出其不意地打擊日軍、擊斃擊傷敵人百餘名,並繳獲大批武器。在數個月的對峙中,宋哲元率領部隊堅守陣地,始終未被日軍突破。戰鬥至4月中旬,日軍突然打開了友軍的防守陣地,使宋部處於腹背受敵的險境,迫使宋部不得不撤退到通州,於是,日軍攻占了長城各要隘,並直逼北平城下。

後來,宋哲元在回憶長城戰鬥時,這樣形容將士們的殺敵士氣:

“29軍的將士早就對日軍憋著一口氣,殺起鬼子來就像砍瓜切菜一樣,好利索!”

每每提起在長城戰鬥中犧牲的官兵,宋哲元心裏就很痛惜,他多次告誡自己的部屬:我們有幸話著的人應該把他們未了的事情分擔一些。他總是盡量要求自己這樣去做。

宋哲元對待共產黨的態度一貫很明朗:他讚成反共但不讚成“剿共”。他常說,共產主義在中國成不了氣候,主張“槍口不對內”,“中國人不殺中國人”。對中共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他不主張進行血腥鎮壓,但也不願意在他的地盤上出現這樣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