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1 / 3)

五、六月間,中日雙方在盧溝橋地區的局勢己極度緊張,日方使用武力侵略之企圖,已成彎弓侍發之勢。秦德純的心天天都竄至嗓子眼。7月7日下午,他在市政府邀請北平文化界負責人胡適之、梅貽琦、張懷九、傅孟真等20餘人,報告了緊張的局勢,諸先生均開誠布公地發表了應付局麵的意見。誰料,散會後不到兩個小時,盧溝橋便響起了槍聲。

眼下,事變發生已三四天了,局勢複雜且不斷惡化,他深感自己雖竭盡全力也難以應付,便更希望宋哲元能返平處理大事,主持一切。請他返平的電報拍去了,宋卻沒有回來。又一份電報拍去,仍然沒有音訊秦德純決定派人去“搬請”。誰去完成這個任務呢?他想到了一個人:河北省高等法院院長鄧哲熙。此公與宋平日來往甚密,關係非同一般,話說輕說重,宋都不會在意。再說,此人就是要把宋哲元說得在樂陵坐不住才行呢!鄧哲熙很痛快地答應了。他到了樂陵。陪鄧同行的還有趙登禹和張克俠。宋哲元對從前線來的人格外熱情,他急於知道宛平和盧溝橋的一切,問這問那沒個完。鄧、趙、張便詳細地給他彙報了前線敵我雙方的情況。宋聽後,略有思索,之後說:

“我看目前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麵的戰爭,隻要我們表示一些讓步,把雙方的爭端解決在局部範圍內仍是有可能的。”鄧哲熙不同意軍座的看法,馬上說:“會不會發動全麵戰爭,這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我們一直是抱著和解的態度處理這場爭端,也做了讓步,可你讓一步,人家進兩步,這時候還講局部範圍,顯然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了。”張克俠馬上悅:“現在看來我們的善良願望已經被現實碰得支離破碎了,如果一條道走到黑,後果不堪設想。”趙登禹也說:“這兩天日軍在宛平周圍又增加了不少兵力,氣氛很緊張了,我們也不得不在布置兵力,準備迎戰了。”宋哲元對大家站在他對立麵說話並不在意,也不反駁,他繼續問著感興趣的問題。“對啦,中日雙方的談判現在進展得怎麼樣了?”“進展談不上了,日方毫無誠意,盡扯皮,耍陰謀,我們動身來這兒的那天談判又不歡而散了。”鄧哲熙回答說。宋哲元歎了口氣,說:“拖下去對我們很不利,倒是日本人在拖延中贏得了時間。”接下來,宋又扯了些別的事情。鄧、趙、張三位都不願讓時間在這種不鹹不淡的談話中消磨掉,鄧哲熙便扭轉了話題,直切主題陳述了他們這次來齊魯的目的:

“自從您離開北平後,許多事情都處在群龍無首的渙散狀態,大家都希望您回去主持工作。確實,在這非同尋常的時期,沒有您坐鎮北平是不行的。”

宋哲元仍然像沒有聽見鄧的話似的,仍舊順著他剛才的話題問道:“我們和日方談判的都是哪些人?”“齊燮元、張允榮,夠他們忙的了。”“張自忠沒有參加?”“他病了,齊、張兩人就是他點名要來代表他去談判的。他躺在病床上做場外指導。”宋哲元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屋裏靜了下來,誰也不去打破這自從見到宋軍座後難得的片刻寧靜。院子裏樹權上鳥兒的喳喳聲很脆,悠長。宋哲元終於把話頭扯到了正題上:“德純催我回平的電報我收到了,你們這次來也是他的意思吧?”“他當然希望您回去。但是並非是他一人有這個願望,張自忠、馮治安二位師長都給我們說過,希望我們無論如何把您請回北平。”鄧哲熙說,他的臉上浮現出了笑容。因為冰麵有所融動。宋:“還用請嗎?讓我回去當軍長、當主任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呀!”大家都笑了。一直板結的氣氛終於變得輕鬆了。宋:“你們看我何時回去為好?”鄧:“在您方便的時候,越快越好。”“那好,今天咱們就啟程。”鄧哲熙忙說:“稍稍做些準備,明天動身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