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廬山談話》的那個蔣介石還在嗎?
當戰爭還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抽象的夢幻時,蔣介石曾振振有詞地、甚至是拍著胸部說過這樣的話:“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去迎擊日寇加在我們頭上的戰爭。”那陣子,戰爭好像牽在他手中的一隻風箏,他把線兒拽得緊緊的,分明是不要它遠走高飛以至飛得無蹤無影。可它還是越飛越高,越遠。戰爭如果是這樣就好了,由他牽著,卻離開他遠遠的。
沒想到,突然卷來一陣回頭風,牽線斷了,風箏被折卷回來,落到他身邊。他的心好一陣子抽縮。可望不可及的戰爭終於一天緊似一天的敲響了蔣總統的大門。蔣介石惶惶然了。說過的話不能不算數,但是眼前殘酷的現實又不能不認真對待。還是讓戰爭遠離人們為好,雙手把它能推掉就堅決不摟抱它。更何況日方一直沒有放棄和平解決盧溝橋事變的願望。別聽他們說什麼現在隻剩下了“軍人對軍人的交涉”,昨天日本駐華大使館參事日高信六郎不是還給外交部王寵惠遞交了“備忘錄”,責問中國政府為什麼反對29軍與日方的談判嗎?”
談判的路並沒有堵死,如果要說堵死,那是我們的責任,日方的門是開著的。
蔣介石不僅在說渾話,而且在辦渾事,他又為談判的事忙乎起來了。這回他走的是一種全新的路,他熱切的希圖通過第三國的調停,能使中日兩國和好。
這是他堅持不改的決心:隻要和平還有一線希望,就絕對不放棄努力。
他第一個接見的是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
蔣介石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希望英國當“月下佬”,為中日調解。
許閣森的答複也很幹脆,說,英同政府實在難以挑起此重任,調解甚為困難。原因是現在日方根本無意接受調解,一個巴掌怎能拍得響?
蔣介石對此表示了不同看法,眼下中日的局勢,像箭在弦上,發生戰爭將是隨時的事。我覺得隻有英、美兩國從中設法調和或許可以有和緩的可能。中日不起戰火。東亞和平亦可維持。請許大使將我的意見轉告貴國政府。
許閣森答應了。
這是7月21日的事。
時隔3天,許閣森晉見蔣介石,轉告蔣介石:“中國駐英國大使郭泰祺和特使孔祥熙已經與英國外相哈裏法克斯晤談過了。”
蔣介石:“晤見一事我已知道,我關心的是不知貴國政府是否做過調解,日方態度如何?”
許閣森說:”我國政府已經告訴日本,要他們全力節製在中國的行動,明白中國的忍耐是有一個限度的,不可估計錯誤,惹來難以收場的麻煩。”
蔣介石說:“中央對於宋哲元與日本人之間的協議可以同意,這實際上已經達到最後限度。日方如果還要提出什麼其它條件,中國必然會拒絕。因為我們的限度不可能是無限的。”
蔣介石見許閣森隻聽無語,便再次亮出了自己的那個觀點:
“我認為,現在唯有英、美兩國通過努力,方可調解中日爭端,以免發生戰禍。”
許閣森的臉上完全是一種無能為力的表情。
蔣介石的外交活動繼續不知疲倦地進行著。他接見的第二個人是美國駐華大使詹森,詹森老謀深算,一出場就是一副不幹預的公允神態,他先發製人,對蔣介石說:
“敝國願意為中日和平解決爭端盡力,蔣公有何吩咐盡管道來,我洗耳恭聽。”
蔣介石顯得有些不悅,但還是耐著性子講了自己的懇願。求人時是矮子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