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1 / 1)

對於宋哲元送來的“秋波”日軍一律采取斷然不理不睬的極其冷漠的態度。他們的野心很大,很貪,巴不得一夜間實現侵吞華北的罪惡目的。

平津的局勢不可遏製地趨向惡化。

印著太陽旗的飛機投入華北上空。7月21日飛機結隊在北平上空盤旋偵察、示威。同一時間,大批日軍抵達豐台。

22日,日軍飛機50架飛抵天津。地麵上的機械化部隊被秘密地輸送到華北。

也是在22日這一天,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向日本政府報告:已命令部隊完成在宛平地區作戰的準備,並進入有利地形。

這時候,南京國民黨中央獲得準確情報:除關東軍增援部隊外,尚有日軍8個師團計16萬人正在來華途中;駐天津的日軍以40輛載重汽車往豐台運送軍火;此時,集結於平津的總兵力已達6萬人以上。其第一支運輸船隊在塘沽卸下10萬噸軍用蔣介石從廬山匆匆趕回南京。廬山別墅裏的藤椅上還留下了那把芭蕉扇,他確實走得太匆忙了。

從機場到他官府這一段路,他來回往返的次數記不得有多少回了,唯有今天他感到太漫長。局勢急劇惡化這是他預料中的事,但是當構想中的描述變成事實時,他仍然覺得突然,措手不及,以至在他的辦公桌前坐下後,他還不知道是到了什麼地方。

一連兩天,蔣介石每天都要幾次電促宋哲元讓其報告與日軍談判的進展情況。這個宋哲元,火勢都蔓延到屁股底下了,他怎麼就不著急呢?蔣介石很迷惑。

宋哲元有自己的一本帳,心裏堵著一股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氣;你在廬山的談話不是蠻慷慨激昂嗎?我們哪有你站得高看得遠!華北前線情況複雜你又不是不知道,好人你當了,兩頭受氣的是我宋哲元。

他坐在自己的屋裏生悶氣,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眼前這棘手的事情。

正好,南京又一次來電促他報告與日軍談判達成的協議與落實情況,他順水推舟,忘掉了心中的煩惱,回電蔣介石、何應欽:

因雙方屢次衝突,報告遲至今日。中日協議的內容為:(一)29軍代表對於日本軍隊表示遺憾之意並對責任者處分以及聲明將來負責防止再惹起此類事件。(二)中國軍為日本在豐台駐軍,避免過於接近易於惹起事端,不駐兵於盧溝橋城郊及回龍廟,以保安隊維持其治安,(三)此事件認為多胚胎於所謂。

藍衣杜、共產黨、其它抗日係各種團體之指示,故此將來對之求講對策,並且須徹底取締。

蔣介石閱罷電文,沉思良久,似有新的想法產生。他指示陳布雷:明日開會。

23日,蔣介石召集軍政負責人開會,討論宋哲元電報中呈示的在平、津中日雙方達成的協議。會開得還算順利,取得一致意見。會後,蔣介石立即電複宋哲元:

(一)來電所報告之條件如已簽字,中央願予以批準,表示共同負責。(二)如果尚未簽字,中央有兩點意見補充:甲、第37師撤離宛平縣應為暫時性的;乙、對於共產黨的鎮壓及其它排日團體的取締應由中國自行決定。

不能說蔣介石就完全批準了冀察當局與日軍達成的協議,因為畢竟還留了個“尾巴”。

國民黨政府正緊鑼密鼓地加緊作戰準備。

第10師、83師開石家莊轉往武強、獻縣一帶集中;

第25師、17師開抵石家莊集中;

蔣介石致電宋哲元,不同意拆除北平城內防禦工事,要求29軍“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匆為所算”;

23日,國民政府做出決定:宣布了“懲治漢奸法”;準備設置“總動員設計委員會”;派出大員去石家莊主持工事構築。

隨著戰爭的逼近,空氣也變得幹燥起來,仿佛劃根火柴滿世界“嘭”一聲都會起爆。

蔣介石並沒有“退坡”的意思,他唱出的高調仍在加碼,加力。不過,他半竟是一個滿腦子算計著的“鐵腕人物”,在這一片“備戰”的殺聲裏,他對盧溝橋事變的和平解決作了最後一次“回旋之想”:23日軍政大會之後,他在私下對大員們透露,宋哲元的對日妥協並沒有超出他們自己期望的界限。於是,他追認了冀察當局11日同日本簽訂的“秦—鬆協定”。

至此,南京政府在對待宋哲元對日態度上保留的那點“尾巴”徹底割掉了。

蔣介石大概無論如何也沒有預料到,他退了這一小步、日軍卻進了數十裏。

24日,他電令駐日大使許世英晤見日本外相廣田,要求日本政府和平解決中日爭端。不料日方的答複強硬且帶幾分嘲諷:

“今後為軍人對軍人交涉,非外交當局時期。”

蔣介石聽了,一驚,不知是懂了,還是有所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