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軍事題材的小說。將軍之子趙蒙生為了搞“曲線調動”,在母親吳爽安排下到九連當指導員。九連連長梁三喜是一位來自沂蒙山區的農民的兒子,他對趙蒙生這樣一位有文化有教養的幹部子弟,處處關心與體諒。而趙蒙生始終與軍隊格格不入。當梁三喜知道趙蒙生下連隊的原因後,不放心連隊,幾次推遲回家探親的休假。

這時,部隊接到命令開赴前線,吳爽加緊活動。梁三喜怒斥趙蒙生臨陣脫逃。曾受吳爽救命之恩的軍長“雷神爺”甩帽痛罵趙蒙生,趙蒙生猛醒。戰場上,“牢騷大王”靳開來為挽救全連生命,冒險搶甘蔗,卻踏響地雷;戰士北京因兩發臭彈而送命;梁三喜也為救趙蒙生而死。經受血與火的洗禮,趙蒙生思想性格發生了轉變。梁三喜犧牲後,留下一張“血帳單”,為了給梁三喜還債,梁大娘和韓玉秀來到連隊。靳開來因“違紀”連個軍功章也沒有。趙蒙生後來發現梁大娘竟是小時候養育他成人的母親,戰士北京又是雷軍長唯一的兒子。最後,梁大娘一家三代依舊穿著那身破舊衣裳踏上了回家的路。

作品通過一串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深廣的社會內容,歌頌軍民血肉之情,感情真摯,充滿悲壯氣氛。小說在新時期軍事題材作品中具有開拓意義。

今夜有暴風雪

梁曉聲,生於1950年,黑龍江黑爾濱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親》,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雨》等。

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雨》是梁曉聲的代表作,原載《青春》文學叢刊1983年第1期,後收入《1981~1984全國優秀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6年初版。

小說取材於北大荒知青生活,歌頌了上山下鄉運動中作出曆史功績的知識青年。以北大荒40萬知識青年返城為切入點,采用複線並進的結構,把知青返城的現實和對兵團生活的回憶融合在一起,著重表現了兵團戰士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屯墾戍邊、獻出自己的青春甚至寶貴生命的壯舉,成功地塑造了不斷成熟的曹鐵強、劉邁克、裴曉雲等知識青年形象。

小說洋溢著豪邁、悲壯的色彩,有陽剛之氣,王蒙稱之是一塊“英雄悲壯的知青紀念碑”。在新時期知青文學作品中有一定代表性。

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並被改編為同名電視連續劇搬上銀屏。

北方的河

張承誌,生於1948年,回族,山東濟南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阿勒克足球》,中篇小說《黑駿馬》、《北方的河》等。

中篇小說《北方的河》是張承誌的代表作品,發表於《十月》1984年第1期,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男主人公“他”大學畢業後準備報考人文地理學研究生,考察了北方的5條大河流,“他”被黃河的壯觀所震懾,在湟水灘頭發現了4000年前的彩陶碎片,追憶起額爾齊斯河邊的牛群、水鳥和野花。在永定河畔的漫步裏讀出了它在飽曆滄桑中的含蓄、蘊藉。“他”體驗到了北方大河的雄渾悲壯,又在報考遇到的困難中讓自己的靈魂與肉體伴那河水奔流。“他”夢遊黑龍江,看堅冰的碰撞,發現了自己“正在繼續獲得青春”。

民族的曆史與現實、自身的遭遇與經曆、自然與人生的啟示,使得“他”充滿了對民族曆史的深沉的愛。“北方的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是“精靈般的河的兒子”,在自我奮鬥、追求的精神曆程中找到了生命的動力與價值。

作品被視為“心態小說”,它不以情節而以“他”對大河的感情、情緒的發展來結構小說,在對北方的河的撲朔迷離、激蕩回旋的壯美景色描繪與體驗中,將人生、自然、曆史、現實貫穿起來,在抒情中透出深沉的曆史感與思辨力。作者筆下的河是那樣壯麗,他的情思又是那樣回旋波動,因而小說一發表,便引起了轟動。

紅高粱

莫言,生於1956年,山東高密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集《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天堂蒜苔之歌》,中短篇小說集《透明的蘿卜》、《爆炸》等。

中篇小說《紅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品,發表於《人民文學》1986年第3期,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後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於1988年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金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