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聲,生於1928年,江蘇武進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解約》、《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等。短篇小說係列《陳奐生係列》是他的代表作品,到1991年上,已發表《“漏鬥戶”主》、(載《鍾山》1979年第2期)、《陳奐生上城》(載《人民文學》1980年第2期)、《陳奐生轉業》(載《雨花》1981年第3期》、《陳奐生包產》(載《鍾山》1991年第1期),《種田大戶》(載《人民文學》1982年第3期)、《陳奐生戰術》(載《鍾山》1991年第3期),《陳奐生出國》(載《小說界》1991年第4期)7篇。

作者通過這一係列小說,塑造了陳奐生這樣一個改革大變動時代的農民典型。陳奐生因不善經營而贏得“漏鬥戶”主的稱號。1978年落實超產獎政策後,他嚐到甜頭,摘掉“漏鬥戶”主的帽子。為搞副業,他上城賣油繩,患感冒被縣委書記的轎車送到縣委招待所,花5元錢住了一宿,心理不平衡,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回村後,擔任大隊采購員,由於與地委書記的關係,不僅完成采購任務,而且得到600元獎金。發財後,平添許多煩惱和“惶恐”,便決計辭職幹老本行。他一門心思種田,當年獲得豐收。想造屋又舍不得錢。別人勸他搞副業,他怕擔風險,就大包產,成為種田大戶。一次偶然的出國機會,又逢到種種奇遇。

作者以輕鬆的筆調,幽默的語言,悲喜交集地寫出處於改革時代的中國農民終於邁出改革的第一步,又由於傳統的精神重負使這一步走得極為艱難,體現了作者對中國農民的深沉思考。

陳奐生這個形象塑造得很成功,陳奐生性格已成為國民性格中美德和弱點的一麵鏡子,越來越顯示出普遍的社會意義。

受戒

汪曾祺,生於1922年,江蘇高郵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大淖記事》等。短篇小說《受戒》是他的代表作品,發表於《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後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

作者以如歌之筆展現了江蘇高郵地區的風俗人情。明子(明海)到荸薺庵當小和尚。荸薺庵住著師父普照、舅舅、大師父仁山、二師父仁海夫婦、三師父仁渡。仁山當家、管帳,還吃水煙。三師父有過不少相好。荸薺庵既是佛門,又是人間,和尚們沒有早課、晚課,不講清規戒律,打牌、賭博、吃肉。明子每天開山門掃地,燒香、念經,過佛門生活的同時,又挑水、喂豬、畫畫,和與荸薺庵相鄰的小英子一家和樂相處,與小英子一道看場、幹農活、唱歌,過著人間常人的生活。小英子媽收他做了幹兒子,他也常搭英子家的船進城給庵裏買香燭油鹽。

明子要到城裏善因寺受戒時,小英子充滿好奇心,受戒後她來接明子,問他不少受戒的事。在歸家的船上,她問明子:“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終於眼睛鼓得大大的,說:“要!”在進入佛門的同時,重歸了人間。作者在佛與人之間的對立與調和中表現出對人與人性的尊重。

小說展示了普通人淳樸善良的美德、愛情,描繪了高郵地區的風土人情。汪曾祺寫作追求“有益於世道人心”,善於運用散文化的筆調懷鄉念舊,而不刻意於情節結構的平衡嚴謹,以求“如行雲流水”的妙趣,語言質樸淡雅,在優美的畫意中具有抒情詩般的節奏感。他的小說因此被稱為“風俗化小說”。《受戒》已被譯成英、法、德等文字。

人到中年

諶容,生於1936年,祖籍四川巫山,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萬年青》、《光明與黑暗》、《人到中年》等。中篇小說《人到中年》是堪容的代表作品,發表於《收獲》1980年第1期。1980年6月出版單行本。獲1977~1980年優秀中篇小說獎。後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

1961年,24歲的醫學院畢業生陸文婷被分配到一所大醫院當眼科醫生。她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嚴格要求自己,認真鑽研業務。別的女孩頻頻約會,而她形單影隻,默默工作。4年之後,傅家傑這位在金屬研究所專攻金屬力學的“書呆子”闖入了她的生活,兩人相戀並結婚。夫妻倆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各自成為業務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