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眨眼即逝,他們都步入中年。可仍是56塊半工資,一家四口12平方米的房間。沉重的工作負擔,簡陋的生活條件,使陸文婷心力交瘁。一天下午,當陸文婷給3個病人做完眼科手術後終於支持不住而躺下。傅家傑將妻子送至醫院檢查,發現竟是“心肌梗塞”。一個半月後,陸文婷奇跡般地從死亡線上掙紮回來。一個雨後的上午,傅家傑扶著病弱的妻子,迎著朝陽和寒風,艱難地走出醫院大門。作品著力塑造了陸文婷這一外柔內剛、自強不息,舍己為人的中年知識分子典型,及時而較準確地提出應重視中年知識分子的問題。

小說采用意識流動縱橫交錯、穿插鋪排的結構方式,是中篇小說結構上的一次突破。小說格調深沉,構思精巧,語言清麗,詩情閃爍,是反映知識分子題材的優秀作品。

如歌的行板

王蒙,生於1934年,原籍河北南皮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短篇小說《小豆兒》、《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聲》,中篇小說《蝴蝶》、《相見時難》等。

短篇小說《如歌的行板》是他的著名作品,描寫了周克和蕭玲的愛情糾葛和人生命運。《如歌的行板》原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根據一首俄羅斯民歌寫成。悠長緩慢、情感真摯,表現出由不斷增長的悲哀到熱切渴望的心理。小說以此命名,試圖揭示主人公的特殊命運和社會曆史的軌跡。

作品通過貫穿始終的音樂片斷描寫和聽覺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意識流程和他對人生信念的追憶,較為廣闊和深刻地反映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顯示了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的變化及客觀必然性,語言流暢風趣、婀娜多姿,回蕩著音樂的旋律,具有抒情色彩。

此外,作品在藝術形式上突破傳統小說中故事、環境、人物的限製,把社會矛盾焦點積聚在人物心理上,形成時間、空間上的多層次,呈現出一種色彩斑斕的放射性結構。

人生

路遙,生於1949年,陝西清澗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裏》,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等。

中篇小說《人生》是路遙的代表作品,原載《收獲》1982年第3期,獲1981~1982年全國中篇小說獎。1982年11月出版單行本。後被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

小說敘述高中畢業生高加林未能考上大學而回鄉當了民辦教師。但大隊書記高明樓為了自己兒子的前途通過關係擠掉了高加林。正當他十分悲傷的時候,同村的姑娘巧珍以一片癡情給他帶來心靈的慰藉。高加林從此振作起來,重新激發了對生活的熱情。一次去城裏掏糞飽受屈辱,他發誓要到城裏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當副師長的叔叔轉業回地區行署當了勞動局長,高加林便被調到縣委當宣傳幹事。

這時,縣廣播站播音員、高中同學黃亞萍愛上了他,高加林經過痛苦的抉擇,終於拋棄了癡情的巧珍而轉向黃亞萍。正當他編織著未來的美夢時,走後門調到縣裏工作的事情敗露,無情的現實又一次把他拋回了農村。與黃亞萍的關係終結了,巧珍也賭氣另嫁他人。高加林麵對的將是一個無奈的人生。

作品通過描寫高加林事業上的坎坷道路以及與巧珍的愛情悲劇,揭示了中國變革時期多種現實矛盾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小說發表後影響很大並引起爭論。作品語調深長幽遠,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高山下的花環

李存葆,生於1946年,山東五蓮人,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山中,那19個墳塋》等。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是李存葆的代表作品,初載《十月》1982年第6期,獲第二屆(1981~1982)優秀中篇小說獎,北京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單行本。曾先後被改編成同名話劇、電影和電視劇。